LEAD阳光

标题: 李英强:教育NGO的道路和前途 [打印本页]

作者: 小ta    时间: 2013-11-20 14:42
标题: 李英强:教育NGO的道路和前途
本帖最后由 小ta 于 2013-11-20 14:45 编辑

原文链接:http://www.eduthought.net/index.php?a=news_x&m=News&id=599这里是比较泛泛的记录了一下教育NGO年会的一些内容,个人觉得。
更多内容请参见:http://www.eduthought.net/index.php?a=news_x&m=News&id=498
非常感谢来自小傅的分享。

各位亲爱的同仁:

这周三我从成都出发,去西安参加第三届教育NGO年会。周四、周五两天的议程安排的非常满,主会场加分论坛,信息非常丰富,参会机构有200多家,参会代表近500人。昨天下午回到成都以后,我就计划在本周的信中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次大会的一些情况。翻看我自己的笔记本,发现做了十多页的笔记,内容太多,我就选择性的介绍其中一部分精彩内容吧。

11月7日上午的议程是《中国教育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发布及研讨。有两个报告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杨东平老师的《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另一个是史耀疆教授的《中国农村教育各阶段面临的挑战》。

杨老师的报告一开始提到了几个数据:目前全国大中小学在校生有2.2亿人,教职员工1400万人;学龄人口持续减少,过去十年减少了1/4;高考录取率2012年达到72.3%……中国教育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有学上”已经基本不是问题,下一步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

杨老师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农村教育的新问题”,有三个要点:

1、撤点并校带来的各种问题,包括:上学难、上学远;新的流失辍学;校车事故;加剧家庭经济负担;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巨型学校和大班额;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小规模学校问题。其中以后三个问题最值得关注。调查发现农村地区寄宿率达到26.6%,西部地区更是达到34.4%。很多地方三年级以下的学生也在学校寄宿。

2、困扰农村教育的基本问题,包括:农村学前教育,农村教育质量,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和更新。

3、严重的应试教育。

第三部分是“探索面向未来的农村教育”。他提到要“重新认识农村教育的价值”,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农村教育的农村特点。在这里面,杨老师着重提出“小规模学校”可能成为农村学校的发展趋势。作为这次大会形成的共识和政策建议之一,就是希望教育管理当局重视小规模学校的保留与振兴。

史耀疆教授的报告最打动我的是他列出的一些数据:

·乡村地区只有80%的小学生升入初中,40%的初中生升入高中,10%的高中生进入四年制本科院校(此处记录的不清楚,或许是10%的高中生升入重点大学?否则也太恐怖了吧)。

·城乡高中生升学比率,在大专层面是15:1,在四年制大学层面是32:1,在985高校层面是53:1。

·55%的乡村婴幼儿存在营养不良问题,贝利测试70%不合格。

·3-5岁乡村儿童33%贫血,8-10岁的贫血比率为41%。

·25%的乡村四年级儿童患有近视,初中的近视比率则为60%,而只有1/8的孩子配有眼镜。

·抽样调查显示,乡村学校初一学校的辍学率为6.8%,到初二为12.%,到初三为25%。

在上午的三个报告结束之后,设置了一个专家点评环节。点评的四位专家中,发言较有分量的两位,一位是我们的同事们所熟悉的亲近母语的徐冬梅老师,她提出“教育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指出应该“把学习和生命成长相连接”,不能把乡土看为落后,把乡村教育视为落后教育。另一位发言引起全场掌声的是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常务副校长的郭少棠教授,他说了这样几句话:还农村教育以尊严;把教育还给社会;政府不管的地方就能做得好!不要以俯视的态度来帮助乡村教育,而是把新的方法,最好的教育理念带到农村;农村可以办最好的教育。

在现场互动的时候,福特基金会的何进先生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想把教育做好,教育反而做不好?如果教育问题可以从树叶-树枝-树干-树根的类比视角来看,大家常常是在关注树叶和树枝的层面,树干的层面是制度的层面,树根的层面是教育哲学的层面。我们的教育出问题,最重要的是教育哲学出问题了。

11月7日下午,首先是一个“焦点论坛”,主题为:底部攻坚——农村贫困边远地区小规模学校的恢复与发展。有两个主题报告,其中,华中师范大学的雷万鹏教授的报告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过去十年,政府抛弃小规模学校造成了诸多后果,未来十年,小规模学校会不会要面临被家长抛弃的命运?

雷教授的报告很清楚的从政策层面梳理了小规模学校的历史境遇和现在面临的问题,他也给政府提出了许多建议。在他做报告的过程中,我想到乡村人口的变动趋势,实际上与经济发展趋势密切相连,因为户籍和土地等制度的扭曲,造成人口流动带来的许多问题,无法被市场机制解决,此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诉诸政府对小规模学校的扶持政策,实际上很难真正解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教育这一在动态过程中有消有长的问题。在互动环节,我争取到一个发言机会,我提出要解决教育问题,首先应该破除政府对于教育的垄断权,让多元的社会力量竞争性地提供解决方案;并指出社会发展的现状,社会力量(包括宗族和教会)已经可以有能力办学,互联网技术也为创新性的教育发展带来机会。这些意见并未得到重视,被简单回应以“义务教育应该由政府举办”。这为我第二天在大会上的发言埋下了伏笔,我觉得有必要在理念层面做一个相对充分的说明。

11月7日下午4点到6点之间,大会安排了5个分论坛,主题分别是:“如何切实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如何有效满足流动儿童的发展需求”,“探索农村教师职业成长的不同路径”,“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与质量提升”,“面对少数民族儿童教育提升的多重困境”。除了第五个,前面四个题目对我都有吸引力,跟我们的工作也都有相关性。可惜分身乏术,我参与了两个分论坛,其中一个是关于流动儿童的,谭丽是四位主讲人之一,她代表立人图书馆讲“如何以社区图书馆为基础,与打工子弟学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阅读参与”。谭丽讲的很好,把立人经验如何应用到城市特殊社区的理念和实践层面都说的很清楚。另一个分论坛是关于乡村教师成长的,我只听了后半段,没听出啥道道来。很期待主办方后续能够把分论坛的录像剪辑上传到网络上,可以了解到其他分论坛的更多信息。

11月7日晚上7点到10点之间,有7个自由沙龙,分别是:共生舞蹈体验,一人一故事演出,教育戏剧体验,教育公益组织发展案例探讨,性教育课堂之经验谈,基金会与教育公益组织对话,阅读推广交流。我串了两个场子,收获不多,好像每个沙龙也都有录像,希望将来可以再多看看视频资料。

11月8日上午9点到10点半,大会的议程是《中国教育公益组织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发布及点评。这个报告本身大家应该可以从网上下载阅读,我手头有电子版,回头也可以分享给大家。我想重点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报告点评阶段,我所陈述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在与会者当中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很多人会后来跟我交流,包括我早就想要认识的北京日日新学堂的发起人王晓峰先生。因为不是演讲,而是和梁晓燕老师、何进老师还有主持人杨东平老师一起对话,所以我的观点也是零星地表达出来的:

·教育NGO的“教育”不够。回应教育问题的研究和行动都不够。我们都说教育是关乎灵魂的事,在我们的研究和行动中,灵魂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都喜欢引用雅斯贝尔斯的那句名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我们的行动和研究当中,树在哪里,云在哪里,灵魂在哪里?

·NGO关于教育的研究远远不如市场机构,华德福、蒙台梭利、分享阅读……等等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是首先被市场机构研究和应用的。

·NGO在教育方面的行动多是about education, 不是education 本身。教育NGO中最多的三类是助学、支教和阅读推广,而阅读推广中又大多是停留在送书下乡、书本扶贫阶段,这是很悲哀的。

·教育NGO的NGO不够,Non被严重忽视,常常是Go思维。吃的是民间饭,操的是政府心。缺乏民间的主体性和独立的价值观(待商榷)

·许多教育NGO在思维方式上认同于政府,比如,认为以下观点是天经地义的: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教育)必须由政府举办;教育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民间做的只是补充。

·许多教育NGO在行为方式上类同于政府,比如,总想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送温暖,问疾苦,而不是深入探究社会问题的制度原因;在资金来源上也是期待政府拨款,或者希望和基金会、企业绑定,而不是认真思考民间筹款渠道的开发,社会力量的动员。

·我们说什么话,反映出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是什么人,决定了我们能做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问题绝不是乡村儿童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我们自己身上,教育应该首先指向自己。不能“以己之昏昏令人之昭昭”。

·如果人只是一团肉体,一堆物质,如果人只是集体、民族、国家的工具,那么教育做得越好,人所受的奴役反而越深。

·教育NGO做政策倡导,应该注意政策的“非意图性后果”,要牢记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不能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把向中国政府提政策建议当做向美国政府提建议。

·政府出资160亿,搞免费午餐,其带来的后果当中,不谈腐败问题,有一层值得深思:当父母不再把解决儿女的吃饭问题当做自己理所当然的责任和义务,儿女到底是国家的儿女还是父母的儿女?

·即使是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也应当看到政策带来的另一重效果:当父母不再为子女的教育付费了,他们在学校面前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了,他们还能用什么理由向学校要求更高质量的教育呢?

·有人主张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应当看到,目前没有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各种竞争性的力量导致这个领域很丰富很活泼,你很容易就能想得到,一旦纳入政府的完全掌控之中,这个领域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关于匮乏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如果有人因为农村婴儿营养匮乏就给他们吃三鹿奶粉,我们肯定会认为不妥。但是有人给我们的乡村孩子带有“三聚氰胺”的教育,我们就不会觉得问题很严重。匮乏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并非两种东西,都首先应该是真实的需求。

11月8日11点到12点半,还是有5个分论坛,主题分别是:“以多元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创新”,“公民教育与儿童社会化成长”,“寻找社区教育的切入点”,“如何在项目设计阶段融入政策倡导”,“如何改善支教组织的工作模式与效果”。因为我是关于公民教育那个分论坛的四个主讲人之一,所以对其他分论坛的情况一概不知,也无从介绍。

11月8日下午2点开始的第一个环节,是这次年会的一大亮点:8分钟闪电发言。这个环节是开放给与会者自由申请的,事先审核通过了5个发言申请,预留了2个名额给现场举手申请。几位分享者都非常给力:庄秀丽老师分享的开放学习模式(joinwee.com),我很有兴趣尝试;学愿桥的一位90后同学分享了“教师创新”的主题;我们所熟悉的百特教育的王胜老师分享了“公益要以个人福祉为先”,主张要把“员工及其家属的幸福感”作为评价公益机构卓越与否的首要维度;成长悦读的大嘴同学分享了“众筹”模式;还有一位分享了全纳教育。

大会的最后一个正式环节是“脑力激荡”。首先是王晓峰先生介绍他的日日新学堂,作为一个在家上学的延伸产物,一所“家长互助式学校”,日日新不只是在办学模式上取得了突破,而且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上都取得很为客观的成绩。建议大家搜索一下相关报道来自己看,看看他们的“教育即成长”“教育就是自然而然的成长”的理念,看看他们的课程设置,看看他们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故事。

日日新学堂之后,是梁晓燕老师和安猪为大家介绍前不久在卡塔尔举行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这部分的内容也是很激动人心的,但是因为夜太深了,我有些累了,再加上安猪已经把他的PPT在微博上分享了,我也转发了,请大家去下载来看。我就不做介绍了。

我要写到这里就打住了。希望为未能参会的诸位同仁,做一个全景式的扫描,希望引起大家的兴趣,多花一点时间去读一读年会发布的报告,分享的PPT和视频资料,更深的去思考涉及到的各个教育话题。

在这封信的最后,我想说的是:各位同仁,教育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无论是从市场的角度,还是从非盈利机构的角度,都是一片蓝海。在这个领域中已经出现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还处在很幼稚弱小的阶段,一旦教育行业准入的管制真正放开,教育领域的发展空间真是太大了!尤其是与正在成长的信息技术结合,将会产生多少堪称伟大的机构!不管你是因为何种原因,踏入立人这个平台,进入教育这个行业,都不要小看了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不要小看了你自己的发展机会!当然,要在教育领域里面真正做出一点事情,并不容易,因为那要求我们首先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把我们所理解的教育首先应用在自己身上),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不断的探索教育的深度,开拓教育的广度,那谈何容易!但是,你们当中有理想的人,有抱负的人,正可以从中找到创业的机会,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社会理想的机会。

祝大家在每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更新!

英强问安于成都

2013年11月11日凌晨





作者: 豆豆    时间: 2013-11-23 23:29
谢谢塔姐的分享!批注很牛叉!
通过在阳光的学习,还有上次在706跟诸位高人的学习,俺粗陋地觉得,屁股决定脑袋,先安屁股,脑袋才清楚,因为教育所牵涉实在太广。NGO的模式如此之多,一线经验各有千秋,具体的方式、功能也各有适合的场合。一刀切的规范化,和以data为导向的竞争性,这两点是实在没有必要的。不同类型的NGO之间实在没有必要攀比,毕竟公益是公心,不需要具体的NGO的世界或许是公益努力的终极目的。
至于教育宗旨的问题,又重要又不重要。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氛围、知识量等)和NGO的快速膨胀,教育宗旨是不重要的。但是,如果问教育出来的产品是什么,是无所不知、以百科全书自恃的强人,是好胜好强、汲汲于功名的能人,还是其它,“教育哲学”的问题就重要了。似乎,正规学校、家长相互扯皮,顺带着指责社会影响。NGO要不要、有没有能力触碰这个问题?
或许,相当一部分NGO可以像淘宝小店一样,有各种层次、提供各种产品、可以向全国服务。全职做这件事,那就要专业了。经商、从政、学术、艺术等,或富有、或清贫、或默默、或显赫,都是有舍有得的,公益大概也不例外。

无知如我,对阳光这个大家庭的收留、包容和帮助充满感激,欢迎各种批评




欢迎光临 LEAD阳光 (http://ygclub.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