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的项目点儿出来会有这样的直观感受“我要联系他们商量开我们组的课”,然后新的活动场所出现会有一撮人去例会,重点是其他人会抱怨“这么好的地方你们组怎么不分享出来”。这些问题有些是玩笑话,但是玩笑想多了也让人怪伤心的。也许是我多愁善感吧,又或者我不够有心吧。拿橡树湾第二书房为例,我的思维过程是:图书馆里有大量的绘本——绘本阅读——孩子水平较高且有家长陪同——对语文组志愿者要求增高——升级成为英语绘本表演——兴趣科普——课程质量不够——其他阳光特色课堂——经济学——孩子素质不同JA or 阳光的教材——聚会场所,ok,聚会场所——科学实验室?——爆炸怎么办!——总之今天看电影……不排除我是有私心的,但是我是经过考察和思考的。不是说“诶,这里不错,我要在这里做,我要它成为什么什么”,而是“诶,这个地方不错,我喜欢,我要在这里做,看看这里需要什么,我们有什么,现在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做不了,其他人能不能做?阳光做不了,其他组织能不能做?”对于最后这句话,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很不负责。但是,为什么一定是我们组?为什么一定是阳光?我做不到,我就不向人家拍胸脯!做公益又不是做生意,讲什么潜规则何必那么功利?又不是说志愿者数量和孩子的知识量成正比,摆正自己,阳光又不是什么高分保过的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