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标题: 2003年12月28日第一次读书会总结 _华_叔_ [打印本页]

作者: 加肥猫    时间: 2007-9-29 00:48
标题: 2003年12月28日第一次读书会总结 _华_叔_
2003年12月28日第一次读书会总结 _华_叔_ 2003-12-28 01:59


时间:2003年12月28日
地点:julia家
人员:yaya,鼹鼠,tracy,julia,崔英杰,michael,安猪,一华

因为是第一次活动,所以请每个人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读书史和读书观,并介绍了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几本书。

看来大家读书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审美和思想,当然还有扩张知识培养技能,以及获取阅读快感以休闲。当然书更重要的作用还是协助培养人的性情和品格,教会我们该怎么做人。

除了文学类书籍之外,大家普遍喜欢读史书,如上下五千年,史记,资治通鉴,世界通史等。虽然说现在不是过去的将来,但看起来读史以明鉴的观点还是被广泛接受。此外管理类的书籍很被看好,是否因为大家正处在往管理层转变的历程中?或者是因为想知道老板们在想些什么?另外一些童话神话科幻等张扬想象力的书也很受关注,如安徒生郑渊洁等。当然也有读一些哲学宗教类的,如孔孟老庄等。这些思想历久而长新,经受住了上千年文化动荡的考验,自有其颠扑不破的合理内核。

接下来请大家推荐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书,每人不要推荐太多。请务必注明推荐理由。




-------------------------------回复----------------------------


回复1: 我的推荐:耻    鼹鼠 2003-12-28 08:53

前一段时间开始看的,对我某些看待事物的观点有所影响,所以推荐给大家看。我一向认为看一本书是否好,序很重要,因此将这本书的序贴在这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看看。

越界的代价——库切《耻》译者序
  
  库切(J. M. Coetzee, 1940-)是南非当代著名小说家,自1974年起,先后出版了《幽暗之乡》(Dusklands, 1974)、《国之中心》(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A Novel, 1977)、《等待野蛮人》(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1980)、《迈克尔·K.的生平与时代》(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 1983;获1983年布克奖)、《敌人》(Foe, 1986)、《铁的时代》(Age of Iron, 1990),以及《彼得堡的主人》(The Master of Petersburg, 1994)等多部小说,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南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999年,他完成并出版了小说《耻》,作品为他再次赢得了标志小说创作成就的英国布克奖。在这部作品中,库切以几乎不加藻饰、令人心怵的笔调,讲述了开普技术大学文学与传播学教授,五十二岁的戴维·卢里的故事。小说情节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卢里的一桩丑闻(勾引了一位大学二年级女生并与之发生性关系)为主线。事发后,卢里拒绝了校方给他的公开悔过以保住教职的机会,来到边远的乡村,他在那里和几乎是独自谋生的女儿露茜的共同生活形成了情节的第二部分。此时他不仅要努力与多年不在一起生活的女儿沟通,还要和许多他以前根本就看不起的人共事,要做他从前想都不会去想,而且肯定会嗤之以鼻的事情,例如在护狗所里打杂。小说的第三部分是全书情节最直接给读者以震撼的部分:露茜遭受了农场附近三个黑人的抢劫和蹂躏,而其中一人居然还是个孩子;卢里也在这一事件中受伤。事件本身,事后父女两人和其他有关的人对事件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传达着作品的主要信息。而卢里创作歌剧《拜伦在意大利》的努力穿插在小说各处,与主情节若即若离,似乎总在向读者暗示着什么,这是第四部分。故事结尾时,抢劫强奸案不了了之,露茜怀孕,卢里要写的歌剧始终还在脑海里萦绕,同时,他还最终放弃了"拯救”一条终将一死的狗的生命的企图。

  库切的作品大都以南非的殖民地生活和各种冲突为背景,《耻》也不例外。不少评论认为,《耻》这部作品通过各种细节描写,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发生在南非大地上,发生在南非各色人等之间的种种问题,对殖民主义在南非对殖民地人民和殖民者本人及其后代所造成的后果表现出深切的忧思和相当的无奈。然而,正如有评论指出,《耻》是一部从内容到寓意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层次的作品,单从小说题目“耻”来说,就有“道德之耻”(卢里的数桩风流韵事所指的道德堕落),"个人之耻”(女儿遭强暴抢劫),"历史之耻”(身为殖民者或其后代的白人最终“沦落”到要以名誉和身体为代价,在当地黑人的庇护下生存)等等意义。小说情节敷演到后半部时,从乡下回到城里的卢里又一次听到了他丑闻案中的受害者——那个叫梅拉妮的女孩子的名字,心里一阵悸动。可是这一次,他立刻警觉起来,"篡越与和谐结合,这太有违正常了”。他突然明白了丑闻初现时学校里组织的听审会的意义:"要是把审判时所用的漂亮辞藻全数剥去,审判要惩罚的正是这样的结合。”库切在这里用了Cronus来表示“篡越”的意思,而该词是希腊神话中天神与地神的儿子,他阴谋篡位统治世界,后来被自己的儿子宙斯废黜。在这里,"篡越”也许正是解读库切这部寓意丰富的作品的一个切入点。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篡越”理解为广义上的“非法越界”,即随意超越政治、社会、道德等为个人所规定的界限的话,这样的越界在《耻》中比比皆是,而且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层面上反映出来。卢里教授对女学生梅拉妮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正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越界”:他越过了被社会认可的师生关系界线,同时也越过了被传统习俗认可的长幼界线。卢里是大学教师,教室里的讲台就给他在人际关系中定了位。而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因其年龄、地位、学识、经历一般总是处于强势地位,是握有权力的一方,学生则处于弱势。小说中的卢里,不顾梅拉妮反对往她的饮料里加烈酒,私闯后者的住处,私自改动后者的缺席记录乃至考试成绩(梅拉妮没有参加考试,卢里仍然给了她70分的成绩)等行为,明显是在滥用自己的权力。而他对作为弱势一方的梅拉妮的勾引,完全是他利用自己的强势力量,越过了师生界线的行为。他为此受到惩罚完全是咎由自取。

  然而库切似乎并没有把这一事件完全放在道德层面来讨论。平心而论,卢里在第一次和梅拉妮发生性关系之后,开始隐隐体会到一种从前没有过的激情,最后一次同梅拉妮在一起时,他还感觉到对方似乎在(下意识地)做着某种配合,他后来甚至还动过越界之后认真对待两人关系的念头。然而,梅拉妮男友的出现,给他的这一想法当头一盆冰水,五十二岁的男人同二十岁的女孩子之间,是不能——也不允许——有什么事情发生的:年龄差距本身就为他们划下了界线。他的越界行为,单从社会习惯上看就不能被接受。其实,卢里最后很不情愿地明白了这一点:对他的听审实际上审的是“篡越”(五十二岁的教师)与“和谐”(二十岁的女学生)的结合,是“对他生活方式的审判。因为他的行为有违正常,因为他试图传播上年纪的种子,传播疲乏的种子,传播缺乏活力的种子,有违自然”。小说后半部里,他从乡下回到开普敦,听说梅拉妮排的戏已经上演,忍不住动了再去看她一眼的念头,却在戏院里被其男友发现,一句“和你自己一类人呆着去”让他放弃了对梅拉妮的最后一点欲念。

  其实,即使在同妓女索拉娅的交往中,卢里也本该认识到越界的“代价”的。小说一开始就描写了卢里每周在索拉娅那里度过一个下午,两人还算和谐,但从不相互过问对方的事情。直到有一天,卢里走过一家餐馆时,看见了坐在里面的索拉娅,她还带着孩子。索拉娅从此在他生活中消退、消失了。撇开这一细节的道德考虑,它似乎在告诉读者,即使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仍然有界线存在。无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越界,其代价就可能是这种关系的终结。索拉娅本身的生活就是有界线的,"也许她不过每周替代理公司干一两个下午,其余时间则在郊外,在赖兰兹或阿思隆,过着体面的生活”。与卢里的不期而遇威胁着她生活中的这种划分,抽身退出是十分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而卢里仍不罢休,甚至雇了私家侦探去寻找其踪迹。这种过分的越界行为,最终使索拉娅永远从他生活中消失。

  小说着力描写的几条线索中,卢里和女儿露茜的关系也是较重要的一条。在这里,"越界”的问题同样呈现出丰富的层次。首先自然是父女关系。当卢里来到女儿在边远乡村的小农场后,发现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对事情的看法,自己同女儿之间横隔着很深的界沟,而且露茜似乎不太愿意让他闯进自己的生活和内心。对于女儿的“自甘堕落”,心甘情愿地在偏僻乡村当农民,卢里十分不满意,感到这是自己的耻辱:大学教授的女儿竟落到这种地步。因此他几次三番想闯进露茜的生活,说服她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卖掉农场,跟他回大城市开普敦去。然而他发现,哪怕同露茜推心置腹地谈谈都很困难,露茜似乎在牢牢守着自己的领地,不让父亲跨进去。卢里每一次“越界”的尝试,几乎都以父女两人的争吵告终。小说作者库切以第三人称发出感叹:"为什么别人不划界限,他们自己却要相互划出界限呢?"渐渐地,卢里也感到要想在一个屋顶下和平共处,遵守界线的约定似乎是一种必须:"他得小心点,别让老习惯不知不觉中又溜了回来,那做家长的习惯:什么别忘了用完擦手纸后把它放回卷筒架上去啦,人走关灯啦,别让猫上沙发啦,诸如此类的。”即使是做父亲的,也不能随便越界进入女儿的生活。

  卢里和露茜间越界和抵御越界的冲突在露茜遭遇强暴后表现得尤为激烈。施暴歹徒刚一离开,卢里就赶紧去看看露茜到底怎么样了。可任他拼命敲门,露茜许久都没有把门打开;当她最终开门出来的时候,已经穿戴整齐,受蹂躏的痕迹不很明显了。更令卢里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是,露茜一再坚持不报案,并且迟迟不把当时的真相告诉卢里。在这段情节发展中,两人的关系已不仅是父女,而泛化成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了:女性自有其生活的界线,有权利不允许男性进入,任何形式的违背女性意愿的越界,都是对女性权利的侵犯。对女性的强暴就是一种残忍的、极端的越界,强暴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女性更令人发指;然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卢里在事后再三询问露茜,希望她说出事实真相,实际上也是一种越界企图,试图重新打开露茜因受暴力越界而紧闭的情感之门,进入露茜的生活,而露茜则明白地告诉父亲:"这与你没关系……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完全属于个人隐私。换个时代,换个地方,人们可能认为这是件与公众有关的事。可在眼下,在这里,这不是。这是我的私事,是我一个人的事。”一句话,不要越界。

  越界与否似乎成了卢里和几个女性之间的关系的内容:与索拉娅,因他先偶然而后故意的越界而中断;与梅拉妮,由于他强行越界而受到惩罚;与露茜,他的越界企图时时受到抵制,甚至他一向看不起的贝芙(露茜的一个朋友),当他试图向她询问露茜遭强暴后的情况时,对方用一个摇头,明白无误地告诉他:"这不关你的事。”——不要越界。难怪几经挫折的卢里最后被激怒了:因为他感觉自己完全被当成了局外人,他想进入露茜生活的所有努力都失败了。

  上文里露茜告诉卢里,"在眼下,在这里”,她被强暴完全是她的私事时,卢里反问道,眼下是什么时候?这里是什么地方?露茜回答,眼下就是现在,这里就是南非。这句话,立刻使发生在个人生活层面上的事件带上了强烈的历史和社会色彩:这一切,都发生在殖民主义消退、新时代开始的南非;而这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在小说中其实是前景),更使越界的主题具有了超越个人经历的更普遍、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和历史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在偏僻乡村里的那个农场上的露茜,指称的正是欧洲殖民主义,而从根本上说,殖民主义就是一种越界行为:它违反对方意愿,以强制方式突破对方的界线,进入对方的领域,对对方实施“强暴”。不过,库切的注意力似乎并不在回顾殖民主义对南非的越界这一历史问题上,他真正关注并通过小说中各种细节来表达的,是对历史上的越界在当前现实中的后果的思考,对越界的代价的思考,而这一思考同样具有丰富的层次和深刻的意义。

  殖民主义越界的代价首先在最为个人的层次上表现出来,那就是露茜遭遇强暴这一事件。露茜事后回想起来,令她最感可怕的是,施暴者似乎并不是在宣泄情欲,而是在喷发仇恨,一种产生报复的快感的仇恨。她的感觉是正确的,但她可能并不十分明白,这股仇恨中积淀着历史和民族意识。那三个黑人要报复的并不是露茜这一个人,而是她所指称的整个殖民主义。他们要像当年白人殖民者“强奸”南非(非洲大陆)那样强奸(露茜所指称的殖民主义者)白人。这样来看,露茜这时候不去报案,理由恐怕不仅是个人的,更深层的原因很可能是:当殖民主义势力在南非消退时,殖民者赖以庇护的那一整套社会建构也随之而去,报不报案,结果没有两样。报案的目的是索求赔偿,可这是殖民主义欠了南非的、应付的代价,根本不存在什么(向南非)索求赔偿的问题。当然,小说中的露茜不一定能看清这一层;但是,从白人邻居善意却毫无意义的帮助,警察笨拙、迟缓、荒唐的反应等细节来看,露茜被强暴的实质是:她成了殖民主义的替罪羊,是殖民主义越界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就像卢里同他前妻争论时所说,神死了,需要有具体的实在的人或物来替罪。他这么说是在为自己辩护,可不幸却应在了女儿露茜身上。

  其实,白人殖民者更是在总体上为他们的越界付出了代价的。一方面,越界进入非洲(南非)的殖民者显得十分孤单。露茜的农场远在偏僻的乡村,处于当地黑人的包围之中,简直就是一块殖民飞地。在佩特鲁斯庆祝建新居的晚会上,卢里和露茜形影相吊,是惟一的两个白人,其处境十分尴尬,和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更重要的是,白人不仅在(农业)装备良好、经验丰富的当地人面前节节后退,农场朝不保夕,连自己的地位都悄悄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前听惯了“老爷”一类的称呼,现在却完全倒了过来:曾经是大学教授的卢里,曾经是雇主的露茜,现在一个给佩特鲁斯打下手,另一个不得不以自己的身体和尊严为代价,做“前帮工”佩特鲁斯的第三个老婆,为的是能留在农场上(除了农场她还能去哪里,做什么?)。为追查强暴女儿的元凶,卢里对佩特鲁斯紧追不舍,可后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他的追问置若罔闻,装聋作哑。对此,卢里十分恼怒,可又无计可施。他不由得感叹道,要在过去,一句话就能让佩特鲁斯丢了饭碗;可他清楚地,也很悲哀地意识到,这是现在,表面低声下气的佩特鲁斯,手里正捏着他女儿,甚至是他自己的命和前途,如果他们还有什么前途可说的话。回想起卢里刚到乡下,听说要让他给佩特鲁斯打下手时,他自我解嘲地说,他喜欢这具有历史意味的刺激。其实,喜欢倒不一定,刺激是会有一点的,历史意味肯定很浓:那是历史的反讽——殖民者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份和从前的被殖民者换了位置!

  最后,似乎殖民主义在殖民地所代表的整个西方(欧洲)文明也为这样的越界付出了代价:卢里的满腹才能、满口外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在遇到突发情况(家里遭抢劫、女儿遭强暴)时,什么用场都派不上;他动不动要求得到正义的呼声如对牛弹琴;他在佩特鲁斯家的聚会上撞见了施暴嫌疑人,立刻想打电话叫警察这样典型的西方式反应,显得那么滑稽可笑而又苍白无力;作为有西方文化教养之人,他居然没想到参加正式聚会应当戴条领带,如此等等。甚至连西方文明和殖民文化的载体,本身就具有一种力量,并赋人以某种权势和力量的英语,在南非这块大地上也失去了明晰性,用小说中卢里的话来说,变得像头陷在泥潭里的恐龙,僵硬而不自然,又像是被白蚁蛀空了内容,说出来空洞无物。真正有力量的,真正能恰当真实地传达人在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的,仍然是当地的土语。这样,越界进入非洲(南非)的西方文明从根基到形式,都被消解掉了。

  库切的笔调是震撼人心的,库切的思考是严肃的,库切提出的问题是发人深思的,但库切似乎并不想下什么结论。个人之间也好,社会形态之间也好,进而文明之间,文化之间,都各有其界限,强行越界,代价是一定要付的。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个人之间,社会形态之间,文明或文化之间,就一定不可能相互进入呢?相互的界限是不是一定不可逾越呢?库切提出了问题,把寻求回答的事留给读者了。


回复2: 圣哲的智慧-林语堂    _华_叔_ 2003-12-28 14:02

这是林语堂先生两本书的合集: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

在经受西方文明强力冲击后的今天,以儒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依然深植于中国社会中的每一个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往往没有从小接受系统化的儒道思想教育(当然也没有接受过太正规的西方文化教育,马哲除外)。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茫然,不明白中国社会为什么会是这样。有时候会困惑,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做事。

林语堂先生对东西方文化都有深刻理解。在这本书中,先生慷慨地把他对儒道文化的理解分享给我们。虽然是一家之言,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跨越古文和文化理解力上的障碍。所以我们不妨静下心来,体会一下这神奇的学问。


回复3: 《定位》    安猪 2003-12-28 14:21



◇图书所属分类: > 财经管理 > 市场营销

--------------------------------------------------------------------------------

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这本管理战略的圣经、有史以来最富影响力的营销学著作,改变了市场游戏规则,广告和营销的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

相关书评:

定位论--广义成功之道 / 卢泰宏
(作者是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营销研究中心CMC主任)

在知识生产率越来越高、世界图书出版物每年达百千万册之多的书的海洋里,能幸存下来并经久不衰的书实在寥寥。1981年,J·特劳特和A·里斯这二位年轻人写出了一本改变传播-营销的书《定位》(Positioning)。20年过去了,这本书的创新思想仍然在启发我们。

今天,“定位”(Positioning)一词已成为最重要的、使用最广泛而频繁的战略术语之一。尽管该书的起点似乎是讨论广告传播策略问题,“定位”却很快成为营销战略的理论构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成为整个营销专业知识中最富有价值的战略思想之一;不仅如此,这本书的意义已超出营销之专业范畴,上升为普适的、广义的成功之道。

该书的创新贡献还表现在:

提出了“心理占位”的新的(广告)传播目标;

提出了“第一说法”、“极其简化信息”等重要策略——如何才能击中消费者的心,

提出了三个时代的划分及对应的主流策略的思想:产品至上时代——20世纪50年代R·雷斯的USP理论迎合该时代特征,成为营销理论的主流;形象至上时代——60年代D·奥格威提出品牌形象论,掀起“品牌形象论”的旋风;定位至上时代——70年代以来作者创造新的方法“定位”。

提出并以个案展示了定位是广义的成功战略。如本书所言,定位技巧可应用于包括“政治、战争和商业,甚至追求异性”。

本书第15章《国家定位案例:比利时》、第20章《给你自己和你的职业定位》等都体现了定位在广义营销领域的应用。 本书大陆中文版首次由友谊出版社在1991年出版,书名为《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但翻译不尽理想。2001年原出版商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在美国营销学会建议下推出《定位》20周年经典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易文出版中心购得中文版版权并决定重译新版,新版本不仅重新翻译、表达更准确,而且在版式设计、相关资料链接等方面面目一新,相信新版本会推动定位思维及方法在中国的更广泛传播。

鉴于本书对营销理论和实战的重大价值,1997年,我曾在《广告创意》一书的新版本中,将这本经典之作的广告传播主张浓缩提炼为以下5大要点:

1.广告的目标是使某一品牌、公司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获得一个据点,一个认定的区域位置,或者占有一席之地;

2.广告应将火力集中在一个狭窄的目标上,在消费者的心智上下功夫,要创造出一个心理的位置;

3.应该运用广告创造出独有的位置,特别是“第一说法、第一事件、第一位置”。因为创造第一,才能在消费者心中造成难以忘怀、不易混淆的优势效果;

4.广告表现出的差异性,并不是指出产品的具体的特殊的功能利益,而是要显示和实现出品牌之间的类的区别;

5.这样的定位一旦建立,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消费者产生了相关的需求,就会自动地、首先地想到广告中的这种品牌、这间公司及其产品,便能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

后来,我又在1999年组织研究生一道发表了“定位论系列”义章共7篇(刊登在《销售与市场》杂志上),做了如下表之归纳,以帮助国内企业从专业角度做好定位。

应强调指出的是,“缺乏适当定位”至今仍然是许多本土企业及非赢利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瓶颈”,是营销中突出的问题点。例如,众多的雷同模仿和稀少的差异个性;或者往往将表现自有优势误作为定位等等。据专业观察,房地产行业楼盘失败,十有六七是因“定位失当”,淹没在“不可舍去”的卖点之中。汉语中“舍得”一词的真义是“不舍不得”,倘若不善“舍去”,何以得到真正有竞争优势的差异性定位?!因此,定位论对中国许多企业、组织和个人而言,依然是一座有价值的、有待进一步学习挖掘的思想“金矿”。

亦应指出的是,这本重要著作仍有不足之处,主要是从消费者角度透析不够,多是站在“传播者”的自身立场。这一缺陷已被原作者充分注意到,如在本书最后一章结尾提到“若想定位成功,……必须从局外的角度而不是局内的角度考虑问题”。作为定位论的发展,并最终在1996年由J·特劳特和S·瑞维金合作出版了《新定位》(The New position)一书,后一本书从解读消费者的角度立论,将定位论进一步完善并深化了。

--------------------------------------------------------------------------------

目录:

引言
本书两位作者提出的“定位法”是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解决传播问题的首选思路。

第一章什么是定位
许多人误解了传播在当今商界和政界里的作用。在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交流实际上很少发生。说得确切一些。公司必须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建立一个“地位”,它不仅反映出公司的优势和劣势,也反映出其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

第二章大脑倍受骚扰
现在的公司太多,产品太多,市场上的噪音也太多。美国的人均广告消费每年为200元。

第三章进军大脑
进入人们头脑最容易的办法是争做第一。若是当不了第一,你就得针对已经争得第一的产品、政客或人来给自己定位。

第四章脑中小阶梯
为了应付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人们学会在头脑中的小阶梯上给产品打分排级。例如,在租车业,大多数人把赫茨公司放在第一层,把艾维斯公司放在第二层,把全美公司放在第三层上。你在对任何东西进行定位之前,必须知道它在头脑小梯的哪一层上。

第五章不能由此及彼
谁也别想与IBM在计算机业里确立的地位进行面对面的竞争。许多公司因忽视了这个基本的定位原则而自食其果。

第六章领导者的定位
要想成为领导者,就必须第一个进入预期客户的头脑,然后按照维持这一地位的几个战略去做。

第七章跟随者的定位
对领导者有效的东西未必对跟随者也有效。跟随者必须在人们头脑里找到一个没有被别人占领的”空档”或空子。

第八章给竞争对手重新定位
如果没有空子可钻,你就得通过给竞争对手重新定位来创造一个空子。例如,“泰诺”对阿司匹林的重新定位。

第九章名字的威力
你能做的最重要的营销决策是给产品起什么名字。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名字自身就有强大的威力。

第十章“无名”陷阱
名称太长、太复杂的公司想用首字母亲把它缩短,但这个战略很少能产生效果。

第十一章“搭便车”陷阱
位居第二的产品能够在一个著名品牌的广告上搭便车吗?在复方阿尔卡-塞尔策的案例以及当前市场上的许多其他产品中,答案是否定的。

第十二章“产品延伸”陷阱
产品延伸成了过去十年中的营销病。它很少起作用的原因。

第十三章产品延伸在什么情况下管用?
然而,也有一些成功的产品延伸案例(如通用电气公司)。本章讨论的是何时使用老牌子,何时使用新名称。

第十四章公司定位案例:孟山都
本章通过一则案例,回顾了孟山都公司是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项目取得在化学工业里的领先地位的历史。

第十五章国家定位案例:比利时
萨比纳比利时世界航空公司的案例。对于像萨比纳这样的国家航空公司所面临的问题,答案是给国家定位,而不是给公司定位。

第十六章产品定位案例:奶味糖豆
该案例说明,一项产品如何花小钱也能打入人们的头脑:把自己定位成可替换棒状糖的“抗吃”的品种。

第十七章医务定位案例:邮递电报
本案例记录的是,一项真正新型的服务为何还要参照过去的服务项目来定位。

第十八章给长岛的一家银行定位
该案例说的是,一家银行在自家地盘受到来自大城市的强大邻居侵犯时,如何成功地加以反击的故事。

第十九章给天主教会定位
甚至连各种机构也能从定位思维中受益。本章简要介绍了给罗马天主教会定位时应该采取的几个合乎逻辑的步骤。

第二十章给你自己和你的职业定位
你可以通过定位战略来推动你的事业并从中受益。最关键的原则是:不要事事亲自动手,想法找匹马骑着。

第二十一章通往成功的六大步骤
在开始搞一个定位项目时,你可以问自己六个问题。

第二十二章定位游戏的玩法
若想定位成功,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必须从局外的角度而不是局内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需要有耐心、勇气和性格力量。





回复4: 偶的~~    呀呀 2003-12-29 09:12

对偶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之一:
席慕蓉的诗歌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她的散文,也很喜欢。
是什么改变了内心?有光驱走了混沌,外面广阔的世界渐渐浮现眼前。
宿命也好,完美也罢,自己却实实在在的履行着一个追求完美的历程,宿命般坚信人世间仍有可举案齐眉的爱人与之执手共同走向可以期待的明天。


推荐书目一:希腊罗马神话与圣经。
推荐理由:这两本书对众多西方民族而言,就像山海经与论语对于炎黄子孙一般意义非凡。
相关链接:
希腊神话:http://www.downez.com/soft/3436.htm
罗马神话类同。
圣经:http://his-word.com/download/sort.asp?classid=23

推荐书目二: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安徒生童话一篇。
推荐理由:小故事,大道理,轻松诙谐,是偶看过的最好玩的处世箴言。
相关链接:http://xf-[url]www.hb.cninfo.net/wenyi/wgwx/an/068.htm[/url]
PS:这个地址叫阳光书屋,呵呵。



回复5: 茜推荐的耻应该值得一读    呀呀 2003-12-29 11:32

类同小说——
霍乱时代的爱情,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
书吧那天我带去一本他的短篇小说集很好看。谁在看呢?看完不妨谈谈。


回复6: 我喜欢的三本书    cuiys 2003-12-30 01:04

1. 一部美丽的中篇小说---张曼菱《唱着来,唱着去》
中学时代印象极为深刻的作品,具体的内容已经记不真切,也没有查到网上有电子版。昨天查有关资料说是记录作者的新疆经历,而在我的印象中只留下自由和浪漫的情怀,其中草原的辽阔、哈萨克的纯真率性至今都让我对这个民族心怀特别的好感。这一篇为我注入的是对自由的向往。

2. 一部打破科学神秘的顽童趣事--《别闹了费曼先生》
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的回忆录,如果一个人可以如此回忆自己的一生,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样的人生会更加精彩和充满乐趣。科学在他眼里不过是好玩的东东,军方的密码破译也就是个智力游戏,他有更多的天分自由的发展,可以当当乐队鼓手,还跑去画画裸体画。这种纯真的天性完全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相反孩童一般斗智的乐趣让他不断有更高的成就。这本书实在有趣,以此我为自己杂七杂八的兴趣找到了发展的理由,同时也对所谓成功的历程改变了看法。

3. 一部娓娓道来的亲切历史--《旁观者》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管理理论家。他在一九七八年出版了自传《旁观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与其说是自传,倒不如说是他经历的风云变幻中的人物志,包括他同时期社会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也包括给他重要影响的老师。读此书,感受最多的是作者的睿智和平和,强烈推荐。



回复7: 我喜欢的书    阳光小麦 2003-12-31 14:39

红楼梦

古今中外, 没有一部书能如此的吸引我的视线。
不仅语言的驾驭上让人叹为观止, 情节也引人入胜。
而他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虽然作者几经构思好了整个故事,
但没有结局,众多续写者也没有理解作者的真意。
尤其前几回中的暗示, 已经足够你陷入其中了。
强力推荐!
惭愧的是虽然读了很多变,从没读完(尤其后40回)。




回复8: 一华把时间搞错了吧!    Tracyy 2003-12-31 16:02

如果以晚会结束的时间算,到是正确的!
我推荐的书还没有找到连接,找到后发出!




欢迎光临 LEAD阳光 (http://ygclub.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