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标题: 贪玩的中国人(下册)1 较长,没有耐心的小盆友慎入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多 时间: 2011-3-17 13:50
标题: 贪玩的中国人(下册)1 较长,没有耐心的小盆友慎入
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1-3-17 15:42 编辑
好久没来阳光的网站逛了,今天不小心进来看见大家还记得老多的生日,真是十分的感动。最近为爬格子伤透脑筋,写的很不顺利。不过也要感谢这个不顺利,因为让老多重新认识了一次严复,昨晚把这一章写完了,心情即激动又惆怅,为感谢大家对老多的关怀,把刚收笔的这一章拿来秀一下,希望能得到各位亲爱的小盆友严肃的板砖:))
有点长,耐心点才看得进去,没有耐心干脆跑:)))
第十四章 玩进新时代
这本书的上册,中国历史已经在人类发展的长河里流淌了几千年,从这本书开始,中国进入了19世纪后半叶,从此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疾风暴雨式的、变革的、伟大的时代。
上一册最后一章说到的容闳先生,185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旋即返回祖国,开始了他艰难而又漫长的“留学幼童”计划。就在这一年的1月8日,福建侯官一个小山村里,有个孩子出生了,他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严复先生。这个启蒙思想家严复,和他以前的启蒙学者以及洋务运动不一样,严复不仅仅看到外国坚船利炮的厉害,他同时用理性的眼光研读和分析了西方的各种思想和制度,是西方各种先进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宣传者和启蒙者。照史华慈的说法:“他是认真地、紧密地、持久地把自己与西方思想关联起来的第一个中国学者。”(1)
19世纪中下期,中国为自强而兴起的洋务运动虽然已经把很多外国的坚船利炮拿来或者学来了,不过对外国其他方面,比如西方的科学思想、教育制度,中国人仍然几乎是一无所知。所以那时候包括早期的启蒙学者魏源,还有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那样的洋派人物,他们仍然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最坚定的拥护者。在那个时代怎么就会出来一个严复呢?这也许和他一生的命运以及他的出生地多少有点关系。
严复的家乡和中原一带的景色完全不同,候官在现在福州市的闽侯区,属于武夷山东南的闽浙丘陵地带。太平洋上温暖潮湿的海风穿过重峦叠嶂,吹进山谷,让这里的山山水水变得十分秀丽,崇山峻岭之中,古木参天,流水潺潺,小山村周围摇曳着一片片翠绿婆娑的竹林,在如此优美环境下生活的人也多少会带点儿浪漫的气息。当一个小伙子看上邻居的小妹妹,光着小脚丫的小妹妹,欢笑着跑在竹林之间,和跑在一片满是烟尘的黄土地上的感觉肯定大不相同。所以尽管都属于中国文化传统,气氛却会有些不一样。于是这个美丽动人的地方也出现了一些不太一样的学者。
就像牛顿、爱因斯坦并非生来就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一样,严复也不是一个天生的启蒙思想家。童年的严复和那时候所有的孩子一样,是做好了面壁十年、苦读诗书,然后考取功名的一切准备的。那时候读书和现在不一样,就算现在读书也是为了混个一官半职,中学毕业以后也可以根据自己将来想当啥官,而去考不同的大学。那时候没这些,想混个武状元就去习武,想当文状元的就去读诗书,所谓诗书的内容几乎都是来自古代各家圣贤。而且老师只让你摇头晃脑地背诵各家圣贤的诗书,背不下来就要挨手板。至于圣贤写诗写书的时候在想什么,关于思考的问题老师不会教你,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可严复偏偏碰上一个比较邪门儿的老师,这是咋回事呢?
虽然自古读书人都是在读古代圣贤的八股书,不过几千年来也玩出一些不同的读法,比如汉代以前比较盛行的是考据训诂,到了宋朝有一帮人玩别的了,而且一直玩到明朝,后来人们把这些人的学问叫做宋明理学。啥叫宋明理学呢?这件事比较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举个例子也许能说明一点问题。北宋一个叫张载的大儒,据说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是开山之人,他虽然只活了不到60岁,可他写了不少的书后代编成《张载集》,他提出一种称为“气本论”的学说,所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意思是天地万物都来自气,气是啥呢?到现在没人说得清。其实他说的气不是现在我们了解的充满大气层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甲烷或者因为消化不良造成的气,他们说的气来自古代圣贤,是关于天、地、人,以及天理、人性和道德等等概念之间复杂奇妙的哲学关系,不是实在的物质。后来的朱熹、王阳明都是这一派的大家。不过这个学问后来又分支了,有些人可能觉得“气”啊啥的玄妙东西不好玩。因为宋明理学研究的都是玄妙理论,这些理论必须用很讲究文字去描述,有一帮人看中宋学中文字之妙,就专门玩文字了,于是这些大儒玩出一个桐城派,那文字玩的简直到了极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这是乾隆年间对桐城派的赞誉。还有一帮人觉得宋学研究的太玄、太离谱,他们觉得还是回到考据训诂比较好玩,这个学派叫考据派,开创者是明末的顾炎武。顾炎武觉得宋学太空洞,太僵化,他主张回到汉朝考据训诂的汉学,并要注重实际,而不是用僵化空洞的态度对待圣贤。只不过他说的实际并非我们现在了解的。
“据认为,朱熹和王阳明的后继者所关心的,仅仅是从他们自己头脑中杜撰出来,然后用儒家经典加以解释的空洞词句。”“考据派起初以顾炎武等人为代表。这一派提倡注重现实,即往往标志着各地思想新动态的现实。他们主张从事实中寻找真知(实事求是)。但是,这里说的事实并不是佛朗西斯·培根感兴趣的事实,而是有关中国文化传统的史实。”这是史华慈对宋明理学和顾炎武考据派的说法。(2)
大地方的读书人,各自抱着宋学、桐城派或者考据派某个先贤的大腿不放,很少有人知道玩兼容并蓄。生活在美丽如画小山村里的土学者们,也许觉得反正也不会有啥大出息,于是各家都去看看,玩玩,严复的老师就是这么一位。严复在10岁的时候,父亲为他请来了一位塾师,这个塾师就比较赞成顾炎武,他玩出一套宋学汉学并重的论点,所谓并重就是博众家之采、兼容并蓄,不但读宋学,同时还玩考据训诂的汉学,而且写文章玩的是桐城的风格。虽然这位老先生只教了严复两年就去世了,但他这种治学态度和方法却对严复的一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看到黄少岩(严复的塾师——作者)为他12岁的学生规定了学习宋、元、明三代杰出思想家的处世态度和思想倾向的任务。思索一下,就会发现,严复后来对斯宾塞宇宙论的形而上学体系和对穆勒逻辑归纳法与经验主义所包有的同样热情,正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老师糅合‘汉’学与‘宋’学价值的苦心,……。”(3)史华慈只说了宋学和汉学,其实严复还是一个非常地道的桐城派。
严复原本也是想苦读诗书,然后考取功名。可他的命运不好,老师死了以后不久,父亲又去世,严复的父亲是当地的名医,他死以后家道中落,严复那时才12岁。严复的少年时代,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兴起,就在严复老家不远的福州马尾,一个叫做船政学堂的洋务学校刚刚建立,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海军学院。发起和掌管学堂的船政局大臣沈葆桢是严复的同乡,也是他父亲的好朋友,在沈葆桢的举荐下严复来到船政学堂读书。那个时代,进船政学堂读书,不像现在考上海军学院那么风光,那时不学儒家的国学而去上什么洋务学校是一件非常没面子的事情。不过为招揽人,船政学堂不但免学费,还每人每月发给三两纹银补贴家用。不要钱还倒贴,不去白不去,于是严复来到船政学堂。船政学堂分为造船学堂和驭船学堂,造船学堂用法文教学,驭船学堂用英文,由于严复考了个第一,所以他有权选择上哪个学堂,他选了后者,也就是学英文的驭船学堂,这个选择改变了严复的一生,也造就了一位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15,16世纪以葡萄牙人为首的欧洲船队,绕过好望角漂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登上了中国广东的海岸,大鼻子蓝眼睛的洋水手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面前,一开始是大鼻子洋水手,接着是蓝眼睛的洋和尚。洋和尚的到来除了让中国老百姓知道世界上还有个和孔夫子、如来佛一样的大圣人耶稣以外,从洋和尚那里大家还看到了好多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比如世界地图、自鸣钟、望远镜等等。洋和尚高兴地把这些东西演示给大家看,于是,一个叫西学东渐的时代开始了。从此中国人开始逐渐了解西方,认识西方人。只是这种了解和认识中国人并不是很情愿,因为那时候洋人叫做蛮夷之人,洋玩意儿叫奇技淫巧。
不过此时的欧洲却是另外一番情景,一股“中国潮”正在西方兴起,时间比中国的西学东渐还要早,这个“中国潮”一直可以追溯到13世纪马可·波罗的时代,也就是元代。《论语》、《中庸》和《大学》等许多中国书籍被翻译成各种欧洲文字出版,欧洲人对中国的儒家思想大加赞赏。西方许多著名学者开始研读这些被中国人视之为圣典的哲学著作,从中汲取营养并对当时欧洲冲破中世纪的藩篱、早期启蒙思想以及早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兴起都起到很大的启发作用,英国甚至从中国引入文官制度。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现在各国的文官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源溯流,英国的文官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英国所谓文官制度就是学习了被我们非常鄙视的科举制。欧洲著名学者莱布尼茨、伏尔泰、亚当·斯密、霍尔巴赫、雨果等,他们的思想和著作都曾受到过当时“中国潮”,也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欧洲学者,尤其是18,19世纪以后的学者是以理性和批判的思维去看待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比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他看到孔夫子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和戒训,认为孔子和中国哲学家是真正相信道德,摒弃宗教迷信的,而欧洲教会恰恰相反,相信迷信而不讲道德。进而点燃了欧洲信仰个人自由的人文主义之光。而科举制被英国人用在他们的文官制度上,也是因为他们看到这个制度比世袭出来的庸才要好,这种用人之道讲究人人平等。
所谓理性地对待中国,是和那时候欧洲很多盲目崇拜中国的所谓“捧华派”不一样的,捧华派主要是对中国精美的瓷器和各种古玩感兴趣,而那些称为思想家的人,他们即使是捧华派,却不是对中国古老的文化附庸风雅,他们在认真地研究了中国以后,对中国当时落后和虚弱的情况也逐渐清楚起来。比如最喜欢中国,对孔夫子崇拜得五体投地的伏尔泰,他在谈到中国落后的科学时说:“在科学上中国人还处在我们二百年前的阶段;他们跟我们一样,有很多可笑的成见;就像我们曾经长期迷信过符咒星相一样,他们也迷信这些东西。”他甚至说:“人们要问,既然在如此遥远的古代,中国人便已如此先进,为什么他们又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为什么在中国,天文学如此古老,但其成就却又如此有限;为什么在音乐方面他们还不知道半音?……欧洲科学在三百年里的进步,胜过中国在四千年里的进步。”(4)
那时候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却完全不同,对来自西方的事物和物品开始是拒绝接受,当知道洋家伙很厉害以后,又觉得该学,学来干啥?学来对付洋人。至于洋家伙背后包含了什么科学思想没有人去思考和关心。另外,当大家知道欧洲的“中国潮”时,又为此感到沾沾自喜,不是理性地对待这种文化的相互影响,而是自大地认为欧洲所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来自中国的中学,而最早以理性思维去看待西方思想的人就是严复。
严复之所以会成为中国最早一个用理性思维看待西方的学者,这与他少年时代塾师的教导关系很大,必须经过扬弃的过程才可以做到兼容并蓄,扬弃就需要对各家的学问进行批判,接受其中有益的成分。会扬弃和批判的人就是玩家,所以严复就是个活生生的大玩家。除了治学态度,玩家还是心中充满好奇,不顾习惯的羁绊,心无旁骛地去探寻的人。所以严复和他同时代另外一位大师,戊戌变法的第一推动者康有为有很大的不同。虽然他们都是为了达到自强的目的,康有为变法的理想是把西方的一些思想与儒家传统结合,创立儒教,康有为对儒家以及传统还抱着希望。而严复不管啥传统,他更趋向于全盘西化,玩的比康有为更雷人。
如果不是心中充满好奇的玩家,一个只读过之、乎、者、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中国书呆子,肯定不会对船政学堂里用英文讲的,来自西方的各种自然科学知识,比如算术、几何、地质学、天文学,还有外语等有多大的兴趣,可是严复在船政学堂5年的时间,所有课程成绩都是一流,可见这些新知识对他充满了强烈的吸引。5年以后严复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那时他19岁。由于受到沈葆桢和洋教头的赞赏,毕业以后他进入北洋海军,先在“建威”号上实习,第二年上“扬武”号巡洋舰服役,4年里他随军舰游历了中国几乎所有的海域,并到达过日本、新加坡和槟榔屿等地,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展现在了他的眼前。新的知识和新的世界让这个大玩家眼界豁然打开。于是,一个全新的使命落在了这个青年人的头上。
1873年恭亲王和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洋务派大臣,奏请皇上选派优秀人才赴英法深造,1877年这个奏请终获批准,于是一批留着大辫子的中国留学生达到了法国,这其中就有严复。严复先被送往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接着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在英国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学习了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和各种海军技术、海战公法等各种课程。由于去英国以前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所以在英国的学习可谓如鱼得水,按史华慈的说法严复虽然不是这些留学生中的“翘楚”,成绩显然也是很棒的。
不过在英国这些专业学习和训练,都不是严复可以成为一个启蒙思想家最根本的原因,他学的这些知识,受的这些训练,只可以让他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学家,或者战无不胜的海军上将,但他都不是。真正让严复成为启蒙思想家的原因是“与富强的东道国相比,中国那极其不能令人满意的整个现状不可避免地把他的注意力引向专业之外的普遍问题。”(5)因此在英国两年多的时间里,严复带着西方到底为什么比中国富强这个大问号,为了求得问题的答案,对英国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热切的观察、探索和思考。为此他溜进英国的法庭,旁听庭审过程;亲赴法国了解法国大革命在那里产生的影响和变化;没事钻进图书馆,大量地阅读各种书籍,其中包括当时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家,比如亚当·斯密、达尔文、赫胥黎、约翰·穆勒、斯宾塞、孟德斯鸠等的著作。这些经历,这些观察、思考和大量的阅读才是造就严复这个中国近代伟大启蒙思想家的根本原因。而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严复观察、思考和阅读的书籍,恐怕是现在留洋10年以上的留学生都不敢想象的。如今留学国外很多人是怀着回国能找到好工作、挣大钱,被父母送到国外的。而严复不是,他只是个心无旁骛的玩家,挣大钱他肯定不敢想,到死他也没挣到过几个钱,可他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寻找国家富强的秘诀。现在无论去欧洲哪个国家留洋的留学生,几年的时间恐怕会玩转欧洲好几圈,严复除了英国只去过法国,他也不是去玩转法国,到塞纳河边喝咖啡,而是去观察大革命在法国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关于严复一生的经历可以在很多书或者网络上读到,比如史华慈写的《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还有维基百科等。不过如今他在人们心里留下的,多数都是一堆资料性的概念,比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学者、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复旦公学第二任校长、国立北京大学首任校长,慈父、鸦片烟鬼,还有袁世凯、张勋复辟的乏走狗等等。他的思想对后来许多著名的学者和革命家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鲁迅、孙中山、陈独秀和毛泽东。严复的一生,尤其是他从英国回来以后,经历了中华民族几次疾风暴雨式的动荡时期: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还有张勋复辟等,那时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革命家、爱国者还有各种投机分子都曾经在那个时代大显身手。不过,严复这个在英国学习和掌握了大量西方知识和思想的人,他虽然在甲午战败以后大声疾呼:“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6)为戊戌政变中死难的六君子鸣不平,可他却从来不是一个革命家,更不是行动家,他只是一个学者,一个翻译家,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耶方斯的《名学浅说》、亚当·斯密的《原富》(国富论)、斯宾塞的《群学肆言》(社会学原理)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穆勒名学》、孟德斯鸠的《法意》(论法的精神)、甄克斯的《社会通诠》等西方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著作。
现在大家对严复的了解,也就是他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贡献,多数是他在西方政治体制、哲学、社会学、自由思想和教育等方面,而对中国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起到的启蒙作用却不常被人提起。
那么他究竟对此有过什么贡献呢?从前面罗列的严复翻译的西方书籍中可以看出,赫胥黎的《天演论》是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起码是具有自然科学方面内容的书,因为赫胥黎这只达尔文的斗犬,在这本书里其实就是在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只不过他又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探讨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而严复翻译这本书也不仅仅是逐字翻译完就算了事,他还在书中写了大量的旁注,用他自己的理解又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了一番解释和论述,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这样评论:“严复翻译《天演论》,其实并不是翻译,而是根据原书的意思重写一过。”他的旁注中就包含了大量的科学思想,比如关于科学精神:“学问格致之事,最患者人习于耳目之肤近,而常忘事理之真实。如今物竞之烈,士非抱深思独见之明,则不能窥其万者一也。”(7)这里严复的意思是,搞科学研究最怕的就是只看到肤浅的现象,“习于耳目之肤近”,而忘了去探索事物的真谛,“忘事理之真实”,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如果没有独到和创新的思想,“抱深思独见之明”,那你看到的还不到万分之一,“不能窥其万者一也”。这段话严复不但说明了科学精神的重要,他还用优美的文字,以谆谆教导的方式告诉大家这些道理。
还有一段翻译严复写得非常精妙:“道每下而愈况,虽在至微,尽其性而万物之性尽,穷其理而万物之理穷,……”(8)他这里所谓的道,其实就是自然中的规律,这是可以“每下而愈况”的,也就是可以把事物分解为更小的单元,于是“虽在至微,尽其性而万物之性尽,穷其理而万物之理穷”,只要研究和认识了每个小单元,那么整个事物也就可以穷其理了。这应该是严复对科学中还原论思想的描述。什么叫还原论呢?这是一种科学上很常用的方法,比如现代生物学把生物分解到了DNA水平,物理学分解到了原子甚至更小的质子、电子水平,然后从对DNA和原子、质子、电子的研究来了解事物整体的规律。
不仅如此,严复的《天演论》里还包含了大量的科学史知识。从古希腊的泰勒斯开始,一直到他所在的那个时代许多伟大科学家的故事,以及进化论产生的前因后果等,都被严复生动地描述了一遍。严复在《天演论》里写的这些旁注,简直可以集成一本相当完整的通俗西方科学史。
严复作为中国的一位启蒙思想家,应该说的极为称职的,从他翻译的《天演论》可以看出,他已经看到和认识到国家富强究竟来自哪里,现在我们都知道无论何种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社会制度和先进的教育方式,都依赖于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切的基础。对此显然严复也非常清楚,所以他把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成《天演论》,不仅仅翻译了赫胥黎所描述的进化论,严复还以自己对西方科学的认识和了解,为大家讲述了西方科学的整个发展历程。
严复翻译这些洋人的著作,虽然用的都是古文,但他的古文读起来是十分地儒雅舒服流畅,文采飞扬,用字及其精妙。这除了他是个桐城派以外,他在翻译这些洋文书籍的时候,还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信、达、雅。信就是忠实于原著的思想,达则是语言通顺、易懂、规范,雅更是讲究文采和流畅的风格,所以严复在为翻译某个外国字时,经常是“为一名之立,而旬月踌躇”,竟然会为“一名之立”踌躇琢磨一个月!真不愧一个玩文字玩到极致的桐城派大家。“桐城气息十足,连字的平仄也都留心。摇头晃脑的读起来,真是音调铿锵,使人不觉其头晕。”这是鲁迅说的。
严复对后代的启蒙、启发和影响,也可以从鲁迅的评论中看出来:“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篇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朝花夕拾 锁记》
严复和大家一样,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的个人生活多数时间是不得意的,虽然学富五车,可由于他是没有经过科举仕途的学者,所以得不到朝廷的重视,没做过多大的官,也没挣到多少钱,他后半生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翻译上,后来除了一点微薄的薪水,基本靠版税勉强度日。不得意的生活让他染上了鸦片烟瘾。在惨淡的生活面前,严复也许期待过也抱怨过,但是有一件事他从未放弃过,那就是用他的学识拯救贫弱的、正在受人欺凌的祖国的理想。晚年他回到家乡,1919年想序译穆勒的《名学》,却因严重的哮喘病未果。1921年10月,这位老人乘鹤西去,结束了他平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临走前立下遗嘱,内列三事:1,中国不必亡,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判。2,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人生一世,宜励业益知。三,两害相权,已轻群重。
严复已经过世将近100年了,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西方政治制度、哲学、自由、人文主义思想和欧洲当时先进的教育制度,他还是真正把西方科学思想带进中国的第一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不要试图去做一个成功的人,要努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这句话好像说的就是严复。
如今,在我们享受着现代科学所带来的一切好处的时候,我们应当记住,曾经有一个叫严复的人。
(1、2、3、5)《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0版
(4)《欧洲18世纪中国热》许明龙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版
(6、7、8)《天演论》严复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版
作者: 末那 时间: 2011-3-17 15:33
您排下版行不,这密密麻麻的咋看啊,,,,
作者: 末那 时间: 2011-3-17 15:34
学问格致之事,最患者人习于耳目之肤近,而常忘事理之真实。如今物竞之烈,士非抱深思独见之明,则不能窥其万者一也。
道每下而愈况,虽在至微,尽其性而万物之性尽,穷其理而万物之理穷,……
好句摘抄。。。
作者: 老多 时间: 2011-3-17 15:39
编辑了一下,可以了不?
作者: 加肥猫 时间: 2011-3-17 19:49
我要看图~~多老师再画个老头儿出来
作者: 蕾蕾豆 时间: 2011-3-21 23:06
当一个小伙子看上邻居的小妹妹,光着小脚丫的小妹妹,欢笑着跑在竹林之间,和跑在一片满是烟尘的黄土地上的感觉肯定大不相同。所以尽管都属于中国文化传统,气氛却会有些不一样。于是这个美丽动人的地方也出现了一些不太一样的学者。
哈哈,是不一样。
作者: 蕾蕾豆 时间: 2011-3-21 23:09
话说是不是这些个非凡的人都没受到过正统的教育的束缚,即便他们本身亦有着非凡的能力,但还是跟他们的不一样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吧。
作者: 蕾蕾豆 时间: 2011-3-21 23:09
多老师写的科普书一直以来都把度把握的挺好,深深浅浅,不深不浅。
欢迎光临 LEAD阳光 (http://ygclub.org/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