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甘伯伯要去游河,小孩子、动物们都要求要一起去。在上船之前甘伯伯定了许多规定,希望大家在船上能听话。可是一上船,大家就忘了甘伯伯的叮咛,猪开始乱晃、狗追猫、猫追兔子….最后船翻了。甘伯伯带大家爬上岸,让太阳把身子晒干,并邀请它们喝下午茶,欢迎下次再一起来游河
插画家约翰•伯宁罕,他曾在英国夏山学校受过最自由、最民主的开放式教育。因此,全书弥漫着夏山那种信任宽容、让事情顺着本性去发展的气息——不做太多的限制和反应。他的作品虽然只有二十多本,但每本都畅销全世界,其中《宝儿》获得凯特•格林纳威奖,而《外公》一书也获得马歇尔奖。
最有趣的是恰如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介绍本书里引用的约翰.洛威.汤森在《英语儿童文学史纲》的话:‘甘伯伯带着孩子和愈来愈多的动物驾船出游。他们被告知不能做的事,他们全都做了(这对年纪很小的孩童而言似乎总是特别好笑)’。举例说吧:男孩女孩要上船,甘伯伯说,“行啊,不过你们不要争吵”,女儿问“他们争吵了吗”,我说“争吵了”。女儿开心的笑起来。兔子要上船,甘伯伯不许它跳,女儿会问“它跳了吗?”,我说“跳了”,小家伙就再次开心地笑了。每次上船一个动物,女儿就会重复类似的提问和快乐,而最后船翻了之后,女儿特别喜欢看头发打湿贴在脸上的小女孩,笑得格外开心。
感觉这是一本给父母或相对于小朋友来说是长辈的人看的书,是教育父母及长辈怎么样看待小朋友们的书。我儿子听这个故事能听完,但没什么反映,相对而言,作为妈妈的我感觉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它告诉我孩子就是孩子,孩子的自律是有限的,象甘伯伯一样淡化孩子的违规。
▲ 启发家长包容孩子的动物本性。
在故事里动物既会说人话,又免不了动物习性。在儿童图画书的传统世界中,这通常是对童年阶段的一种隐喻。在学龄前这个阶段,孩子一方面在身体本能上保留着如动物一般的欲望,即:尚不具备约束自己行为和掩饰内心情绪的能力;而另一方面来自成年人的要求,必须抑制欲望,并以社会能接受的方式去行为。所以,既要有羊的咩咩叫、小孩的吵闹,又要有羊和小孩坐到椅子上去喝茶,便是儿童真实所处的那个糊里糊涂的世界的范本。在甘伯伯里,小孩和那些一起游河的动物被视为完全等同的。孩子和动物很相似这个观点给我一点启发,回想元宝在过去几年的种种表现,比如遇到不如意就用大哭尖叫来发泄、以自我为中心、屡教不改等等,这些不都是动物本性吗,7岁以前孩子可能无法脱离动物本性的,了解了这一点,有助于我对孩子“不良表现”的包容。当“灾难”发生后,甘伯伯非但没有一丝的不快,而且还请大家喝茶,并邀请大家下次再去游河,故事的结果也映示着这层涵义。
▲ 成人的包容促使孩子产生自律。
关于孩子和动物,最后没有服从甘伯伯试图对他们的限制,而是成功地做回了他们自己,猫又回到了猫样,狗又回到了狗样,而最后那个场景——动物们都人模人样地坐着,吃着喝着人类吃喝的东西?在这个场景中,动物和孩子都成功地像成年人一样行为了。这个结果让我领悟到,对孩子的约束性说教通常难起作用,就如甘伯伯最初在“乘客”们上船时规定他们的事情最终没能做到一样;然而当成人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们,包容他们的过失,孩子的自律意识反而自然产生了。
▲ 造反发泄的愉悦。
前面说到甘伯伯拥有房子和船,并在大家上船时发号示令,显然暗示着某种等级制度(孩子要服从大人的权威,因为大人拥有着财产和权力)。但是正因为如此,在船翻的那一刻,混乱(无政府主义)的爆发却引发了等量齐观的愉悦,儿童读者们特别喜欢这样的结果哈哈!这一层涵义我们的孩子能否隐隐的感受到呢?大家在给孩子朗读的时候,可以对这一页突出处理。留意观察孩子的反应。
欢迎光临 LEAD阳光 (http://ygclub.org/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