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和jessie短信联系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讲什么课还没有确定,而且连将要来听课的孩子有多大都还不清楚。
于是就让老多想到了下面想说的事情。
前几天还有一个帖子“我永远搞不机密——谈一些NGO对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工作的问题”我觉得很好,其中谈到志愿者与被志愿者之间的事情,而且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而如今对待一系列科普课的时候,是不是就开始思考一下呢?
我们前几年给孩子上的科普课花费了大家,也包括老多许多的精力和时间,效果看来也不错(根据我那天参加兴趣组活动看到的一份调查表),可谓成绩斐然。可老多觉得这样的成绩仍然是中国式的,所谓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方法,老多是个比较喜欢玩的人,尤其是写了那本《贪玩的人类》以后,所以对此感到不是很满意,因为老多觉得阳光应该能做出更出色更好玩的事情来。
那天兴趣组的活动上大家也大致谈到一些关于教育方法的问题,都觉得现在普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尤其是科学教育。
但问题是,某个正在学校工作的老师,想在他的学校兴起一个全新的教育方法或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下场很可能是被校长直接炒了鱿鱼。但老多觉得这事儿咱们阳光能干,因为我们不指着这个学校每月发银子回家买大葱包饺子(南方的童鞋请勿见怪),而且我们如果干得好,说不定还会给那里的老师一些启发(这是奢望,但也未必一定不可能)。
于是老多想了一个馊主意,拿来晒晒,看大伙有兴趣不。
这4个小时的课,如果8位童鞋老师都上去轮一遍科学,下面的孩子会有感兴趣的,但讲完了可能很快也就就着馒头吃了。而且,4个小时以后,8位童鞋就像8只大蝴蝶,很美丽滴飘然而过,校长大人未必会对这8位美丽的蝴蝶发生太大的兴趣,因为如今无论从哪儿飞来8只蝴蝶,讲的都不过是这些。
老多的馊主意是,我们只讲一件事,讲的过程和方式是:
1:告诉孩子一个自然或物理、化学、地理、天文等等、等等现象(选其中一个),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更客观地让孩子明白;
2:关于这件事以前的人是怎么玩的。这时孩子因为对现象已经有所了解,讲古人的故事会让他们觉得身临其境;
3:现象后面所呈现出的科学规律,再做一次实验,这时孩子对此就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4:孩子们自己的总结,每个孩子交一个总结,然后在课上讨论。
这其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让孩子们参与到整个课程的讨论中来,经过几节课以后,他们自然就会把几节课玩过的事情总结出来了。
不知这个馊主意咋样,老多觉得可以试试,但我们下面要做的事情就会多很多,是否值得请大伙斟酌。
具体实现的办法,老多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说的,还可以再做更深入的探讨。
不过老多去当两个美眉助教的美梦就做不成廖
不过老多去讲似乎也属于照本宣科式的,不想这样玩了
老多提出这个想法的意思是,我们在谈到中国教育的时候,往往会对中国的教育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批评。可是当我们自己要去当老师的时候,却似乎又把对教育的那些指责全都忘了,仍然用被自己大大批评了半天的方式去玩了。这其实也不怪大家,而是习惯思维太厉害。老多想,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再以习惯为前提,从我们开始就玩点新花样呢?当然玩新花样是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但老多觉得可以去尝试。
另外问小塔丫头一个小问题,你用繁体字是习惯不?这个习惯老多挺喜欢,中国字还是繁体比较好看哈(从艺术的角度)


都觉得现在普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尤其是科学教育。但问题是,某个正在学校工作的老师,想在他的学校兴起一个全新的教育方法或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下场很可能是被校长直接炒了鱿鱼。
我们在谈到中国教育的时候,往往会对中国的教育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批评。可是当我们自己要去当老师的时候,却似乎又把对教育的那些指责全都忘了,仍然用被自己大大批评了半天的方式去玩了。

老多喜欢这样的气氛,古希腊人为啥玩出了科学,这与他们喜欢辩论很有关系,在辩论里不但产生了科学,还产生了一件事,那就是民主。请大家继续,老多就不再瞎掺和了
钱学森的教育“天问”有解吗?
作者: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人的最后遗言,大多是无所顾忌的。因而,赵丹讲真话,说管得太多了,文艺没希望。巴金讲真话,希望反思文革,建立文革博物馆。钱学森的教育“天问”,则说出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困惑。
老一辈大师的相继离去,我们真的进入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尽管我们对大师、对杰出人才的渴求从没有如此强烈,建设了诸多“工程”,采取各种刺激政策;然而,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究竟是日益接近,还是渐行渐远,一直是个难以回答的疑问。“钱学森之问”的价值,就在于他以一个大科学家的科学理性,直面现实,直面问题。他毫不客气用了一个全称判断:不是个别院校、部分高校,而是“没有一所大学”按照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办学!补充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的一代学人,至今也还未能产生世界级的优秀人才,他们已陆续进入退休之龄。这是近30年来的教育表现,不能再推诿于“四人帮”之类的外因。
比较困难的也许是另一个问题:“钱学森之问”有解吗?许多教育弊端不但打而不倒,甚至愈演愈烈的现实,往往使人心灰意冷,认为没治,换谁都不行。这种无所作为和不作为,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教育病态。事实上,所有这些教育乱象都有确定的解,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神话。对“钱学森之问”的理论性回答,也是相当确定的。
回顾历史和环顾世界,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人才辈出、大师云集,主要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并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策能够速成地催化出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当年群星璀灿、风云际会的气象,无非说明了学术自由,兼容并蓄,教授治校这样的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才是大师生长最为重要的环境。因而,如果我们真的渴望大师和杰出人才,那就应当不失时机地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实质性的教育改革,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恢复高校的自主性和创造活力,弘扬大学精神,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然而,“知易行难”。这个问题再转化一下,就是高等教育行政化的弊端究竟能否治理?大学自治、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体制能否真正实现?一场理性、建设性和实质性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可能的吗?我的回答同样是肯定的。当然,这有赖于对教育改革整体的谋划,确定清晰的目标模式,并将它建立在法制、民意、实践和实验的扎实基础之上,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实施。人们对正在制定中的《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期望,就是要做好这件事。
作为钱老遗留给我们的一份重要的教育遗产,“钱学森之问”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解读。钱学森本身的教育经历已经显示优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连续、复杂的过程,所谓“百年树人”。今天,“起跑线”上的恶性竞争,被形象地比喻为“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如果我们的小学生就被考试和分数所压倒,好奇心和想象力被磨灭殆尽,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在大学教育阶段会有所作为?因而,解答“钱学森之问”,也许首先还是“救救孩子”,从解放小学生开始。
文章来源:http://comment.bjnews.com.cn/2009/1128/16136.shtml
萧老师说:“没有经历过程,智慧就是概念。”
这是我这节课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知识不是智慧,智慧也不是知识,只有知识加上体验,才构成智慧。
我们现在学校的学习就是灌输知识,而不是学习智慧。知识是死的,是工具,只有通过体会知识建立的经历,体验知识成长的过程,才能形成活的智慧。所谓“踩在巨人肩膀上”并不只是踩上去,那是一种分离的踩,理想的方式是经历巨人的成长(类似于剧场式的情感经历),感受巨人的智慧,从巨人的肩膀“长”出来,形成合体的、发展的智慧。
原帖: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617643/
科学家该有什么样的精神?科学,本身即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发展先进,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学问,而成为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人所拥有的精神是:
1.公正:以公正的立场观察事物。由于观察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看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很难脱离自身的角度去想象和思考现象,于是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无意识形成,当随着年龄增长观念僵化,则非常不容易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因而不容易把握事物。所以说公正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事实上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强化了公正意识。
2.简单入手多元思考:选择简单对象开始研究,建立理想模型,尽量应用数学,完整的考虑各要素,建立理论,并通过修改和扩展,扩大应用范围。这其实就是上面所叙笛卡尔提出的科学思想,所以把它称为笛卡尔精神。不仅在物理上牛顿的质点模型、克劳修斯的理想气体模型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是在其它领域也一样,如生物界摩尔幸运地选择了果蝇这个简单对象才揭开了遗传学研究的序幕。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片面思维,要有多元化思考,但大脑处理信息能力有限,所以先选择简单对象,就可以避免思考过多的因素。而较复杂问题可以用研究简单问题导出的结论通过各种方式的迭加和处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可以用已有结论定量近似和定性分析。
3.证实加证伪:科学是严格的,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致,即理论的任何导出陈述都必须与观察相符,能用实验证实,不能被证伪的理论就不是科学。我们称这为波普尔精神。现代科学有许多新理论没有较多的实验支持,往往来源人为的演绎构造,这样的知识系统,只要有一个与观察不同,就应该推翻。但对经验科学,经验先于理论,则不应该轻易相信证伪,即使某个陈述被证伪,也应先考虑修改,或用更大的理论包容旧理论。
4.理性怀疑:科学只是最逼近真理,事物的真实道理只有事物自己知道,任何知识体系都是人为构造的,科学特别强调怀疑包括对自身的怀疑,但自从科学延生三百多年来由无数具有怀疑精神的科学家十分谨慎地发展,许多科学领域近于成熟,因此怀疑需要一定的理性基础。
5.争论与激励:科学是人造的,因此与人的素质有关,争论和激励能使人的素质迅速提高,因此科学需要讨论的环境和维护人们对科学的热情。
6.耐得住寂寞:它的头两条就意味着这点。与未知的东西打交道,科学家是第一人,除他和有限的几个人以外没有人会理解“阳春白雪”必定曲高和寡。这就要求科学家要耐住寂寞,忍受孤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科学很少能成为赚大钱、暴富的工具,科学家必然不会,也不应该像明星那样倍受追捧。事实上,喜欢“鲜花如海,美女如云,掌声如雷”者不大可能成为科学家。
7。耐得住不解。新东西,必定与许多旧想法格格不入。每到这时,科学家总会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或指责,或质疑,或嘲讽。这时就要求科学家能坚持以事实说话,顶住这些干扰,用事实说明自己是正确的。即使真的失败,科学家也要有顶住这些干扰,重头再来的勇气和决心。
8。具有普世情怀。科学需要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所以科学家要有把自己的成果奉献出来,让它们转化为实际的产品,造福人类的决心。要是一个科学家的成果只能成为考试用的题目,那可真是可悲的事情。只有一般人能从科学家的成果中获益,这位科学家才可能被铭记,他才能被称为大家。
编辑推荐幽默风趣,启发孩子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无可比拟、超视觉效果的科教作品——囊括中小学教育全部自然科学基本知识。
内容提要幽默风趣,启发孩子们无限的想象空间;青少年眼中的另一部DISCOVERY(探索)影片——囊括中小学教育全部自然科学基本知识。 大约一九五一年,某天黄昏我偷进位于西湾河的太古船坞的工人俱乐部打乒乓球,见到邻桌一个不懂的孩子打得有点神奇,教了他几个晚上。不到三个月我这个师父打他不过。年多后此子成了名,我才知道他的全名是容国团。阿团一九五七到国内去是我和其它朋友鼓励的。他对中国乒乓球发展的影响是后话。往事如烟,哭得出来的记忆说之不尽,伤感的往事不说算了。
培养想象力
想当年,球技比我们高的数之不尽。当时的乒乓球是穷孩子的玩意,要在太古工人吃晚饭的时间才可以偷进他们的俱乐部,但在路旁用床板砌起来的球桌容易。没有人教,要自己发明。后来阿团在湾仔修顿球场旁边某工会任职,内有小球室,有正规的乒乓球桌一张,闲来无事,他独自在那里研究乒乓球的打法,偶有会意总要找我研讨一番。
当时阿团和我住在西湾河一带,是穷人区。我家算是富裕,阿团的不成。我逃学不上课;他不用上课,可能无课可上。大家合得来,有一段日子一起到处跑,在街头巷尾找其它穷孩子「出气」。阿团有三项玩意无敌街头:乒乓、踢毽、打康乐棋。其它玩意由我包办:鎅风筝、弹珠子、射雀鸟、赌掷毫、钓鱼,以及所有可以赌一手的棋艺。都是穷孩子的玩意。
其实阿团高不可攀的天赋是古典音乐,可惜此「赋」也,当年没有钱不能问津。我家比较容裕,买得起一部战前的旧照相机,一九五五尝试,只一胶卷就有两帧作品入选香港摄影的国际沙龙,而两帧皆被选刊于该年的年鉴上。五五后期到五七离港赴北美的十多个月中,我集中于摄影,跟阿团是疏远了。不是没有联系,而是不再在街头巷尾一起跑。
无庸讳言,穷孩子的玩意对我后来的影响很大。没有人教的玩意要自己发明,要自己改进。儿童专家同意:玩耍对儿童的发展是重要的。但这些专家可没有指出,没有人教的穷孩子玩意,孩子要自己多想,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法门。后来自己在经济研究上下过心机,行内的朋友一致认为我的想象力自成一家。是当年「勤奋」于穷孩子的玩意而培养出来的。
海外教材欣赏:像美国孩子那样学科学
www.jyb.cn 2009年11月12日 作者:邱连根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你了解孩子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吗?你知道孩子在学校学的科学是什么样子吗?这些问题不用调查我也会有答案,因为全国的情况都差不多。中国孩子学习科学的现状是:缺乏兴趣,认为学习科学没有用,然而又不得不学。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是决定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今天的孩子一直在享受现代科技发明的成果,包括衣食住行,为什么他们还会认为学习科学没有用?原因很简单,就是大人给孩子提供的科学教育出了问题,我这里主要是指学校里的科学教育。我们的学校提供给学生的科学教材,在我看来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难读、难懂,读之如同嚼蜡,枯燥乏味。
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对孩子进行的科学教育很有特色,要寻找中国科学教育的出路,我们不妨去看看美国的科学教育是什么样子。如果把学校比喻成培养人才的工厂,那么,教材就是这个工厂的流水线。一流的流水线能生产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教材培养一流的人才。和许多看了美国原版教材的老师一样,我想用惊奇和激动来形容阅读过美国科学教材后的心情。
以2008年出版的美国高中教材《科学发现者》为例,这套教材之所以会让老师们激动,主要有以下原因:它是孩子感兴趣的,它的内容是有用的,它也是科学的。
《科学发现者》紧密结合了学生生活与现代生产实际,课文的引入总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从现代工业生产的实际开始,在介绍了科学知识之后,课文的结尾又回到科学的应用——生产与生活。这套教材不仅从学生所了解的世界开始,注重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充分利用科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以及探索的乐趣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它的学习形式丰富多样,各种实验实践活动设计巧妙、器具易得、操作方便,可以把动眼、动手与动脑紧密地结合起来。教材设计了多种板块,介绍科学前沿,以及科技、技术与社会,这些内容都是孩子喜欢的专题。
这样的教材不仅让孩子有兴趣读,而且更重要的是读得有用。进行有趣的阅读,这是教材编写者吸引孩子阅读的手段,他们把知识的发展过程,写得像侦探在破案,读这样的科学书,犹如读侦探小说,十分引人入胜。编写者的目的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阅读过程中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操作(科学方法),像科学家那样思考(科学思想),像科学家那样解释各种现象,像科学家那样预测。另外,教材还教给学生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教材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设计了“职业聚焦”栏目,提示学生要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学科背景与专业知识。同时,教材也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发现者》也是科学的。现在学校里教的科学,不是让学生大量阅读、作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与正确的价值观,而是一味地让学生做题。很多物理题、化学题实在与科学相差甚远,只是搞文字游戏,让学生伤透脑筋。这样的科学虽不能说是伪科学,但绝对不能说是真正的科学。而《科学发现者》有先进的教学目标,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完整知识体系,它的知识的呈现方式是过程式和探究式的,这一点正是与我们的教材最大的不同。
这套教材在介绍学科知识时,不是简单堆积学科的抽象知识,而是从科学家关心的研究问题开始,通过介绍科学家对问题的认识和探究得出结论,再进一步验证、修改,最后达到完善。这样的知识介绍绝对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它不仅给了学生鲜活的知识,同时又给了学生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训练。
读完整套教材,你会觉得使用这样的教材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满心欢喜,充满激情地学习科学。孩子能够既动手又动脑,他们的科学能力、科学素养才能得以提高,并最终成为对科学有兴趣、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本文作者邱连根系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学编辑室主任)
| 欢迎光临 LEAD阳光 (http://ygclub.org/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