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思考比较多的是,科普课的支教人员为什么有庞大的人数在却总是很少人来。这点是想象不能解决的,但是第二点,就是科普课与其他课的区别导致的科普课的特殊性。我就后面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对于孩子们来说,科普课是什么。很多孩子觉得科普就是教手工,这反映在几乎每节课都有实验,这样的动手无异于做手工。而这样的手工课又不够有趣,有些孩子们觉得这比起其他课的游戏是有点无聊的。建议: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讲解下什么是科普,什么是科学,做科学的精神是什么。也就是上节课叶子做的那个游戏体现的精神。我的感觉是,现在说些之乎者也天马行空的话,小学生的确不能理解,但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课,我们的话,他们多少就记住一些,从记忆的角度讲,如果每节课我们都强调这样的知识,那么一个学期下来,这种思想差不多就变成他们的一部分了。然而,问题依然在于,我们这么做,是否是合理的,万一我们的讲解是有偏颇的,对孩子们来说就是灾难。
其次,对于我们来说,科普意味着什么。我想阳光中绝大多数人都离开学校有一阵子了,大学数人在工作中离科学研究越来越远,那么科普——科学普及——对此我们抱着怎样的心态?如果我们单纯认为我们比小孩子懂得多,只要把我们会的教给他们,那我们就绝对需要反思自己了。我在参加JA培训的时候,他们讲到,尽管大家可能很多来自经济院校,学的也是经济相关学科,但是大家会发现,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答不上来。我们未必不了解,不明白,而是说,我们没有用简单的方法使之易于理解。于是乎我那一整天都在惊叹《我们的世界》这一整套课程的奇妙,它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游戏!那才是寓教于乐,而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说自己会玩。同时,我们周围是否有搞科学的人?我们有没有发现他们对于审慎态度的执着?我同学曾经跟我说,反正是小学生,随便教点什么玩一玩就过去了。没错,可是我相当不能忍受这种思维。我们在讲课、在实验过程中的不注意,在真正的科学研究中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英语教人严谨么?适当的表达就会让人明白了,我们不会特别强调精确。语文教人严谨么?这种工具教人灵魂不死,却同样与科学追求的严密与谨慎不同。(在此向英语组和语文组表示歉意,我不是有意要说你们不好)我觉得,如果我们的团队中缺乏一个人可以让这种严谨的精神推广开来的话,那么对于育才学校,我想就算尹旭没有在助教稀缺方面的考虑,那我也卑微地站起来说我反对开科普课。
这两周给我的内心造成的冲击是很大的。第一节课时,我们发现去让孩子写的名牌上,一如当年的我们那样,在理想那里,很多人写了科学家。可是对于科学精神,我们总在谈笑间将之淡化,执着的人总是怪人,总是不合群的人,总是一直被嘲笑的人。有多少人会在同事突然站起来说“我要当科学家,我要辞职”这种话的时候不笑出声来的?但是如果没有这群傻帽,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又是怎么来的?不想当科学家没什么不好,拿着合适的薪水安稳的朝九晚五或者加班拿钱最好,我们不富裕,我们还在发展中,我们搞不出成果就得饿死。但是这不是下一代也要说的话。……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幼稚的斗争还会持续多久,只是这点良知,我希望有人可以在我没有了的时候把它继续下去。
最后……跑题了那么久,说说光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其实主要是课堂的有效引导。比如光沿直线传播,这个怎麽讲清楚是门很深的学问。还有介质的概念,只是提了一下,我不知道小学会不会讲,但是稍微说明一下会好。
然后会有些问题有些争议。比如,星星不能发光?恒星是可以的,行星不能。(囧,这个不要误导小孩子)再比如在实验设计的方面,我知道这个简易的显微镜很经典,但是,真正的显微镜目镜和物镜是可以调节的,在这里,我建议我们找一张大的显微镜的图先讲解清楚显微镜,然后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水滴显微镜。吸管毕竟和滴管不一样,我了解我们的经费不允许,但是吸管取水……= =
最后是表现折射与反射的演示实验,我把高中讲课时的实验偷过来啦。首先在黑板上贴一张平整的白纸,然后白纸上打上竖直的中线,在中线的正下方垂直纸面摆放镜子。用红外线从纸张的左上角射向中线靠镜子的那点,这样,完整的对称反射线就会显示在纸上了。然后是折射,这个本来要借助水槽,但是我觉得我们没有条件,那就透明玻璃板(匀质)背面附上白纸吧,都会成功的,主讲们可以自己在家试验几次。上课时,让助教举着镜子或者玻璃板,这样,就不会出现玻璃杯实验里那种混乱的折线图了……
答应过下周继续在崔各庄做科普助教,所以下周一开始还会在这边,这以后我想去各个学校各种课程转转听听,也看看是不是我太言重了。还是说,根本是那句很经典的话,认真你就输了……

| 欢迎光临 LEAD阳光 (http://ygclub.org/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