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权威的困难
在我的课上总是都会出现比较大的纪律问题。为了看得更清楚,学生就跑到前边来,跑来跑去,随时发表自己的感想,让同学看不到实验,听不清我的话,使得同学又开始做自己个别的事情。在别的老师的课上不会发生意外,不会有成功或失败的实验,全都是按照课本和习惯来发生的。但在我的课上,支持纪律的习惯很不容易建立起来。也可以这样来说:在我的课上,学生太活跃。对学生来说,活跃是非常好的,但对老师来说,太活跃也是一种麻烦,因为活跃的课堂需要更大的权威来集中大家的注意力。
我在这里想说的权威不是那种通过压力来建立的。这肯定不是真正的,学生在心里承认的权威。我想说的更是一种自然的,学生因为佩服老师而产生的权威。为了这样的权威,我需要做到两件事,一是作为一个有理想、有原则,说的话与自己的行为一致的人,二是把这些都表现出来,让学生感觉到这些的存在。在第二方面,我就有了困难。
有一段时间,五年级的学生对我很不满,我也对他们很不满,加上他们为了六一儿童节排练的急心。有的说不会画画,有的男生不断跟女生吵架。只有在我变得生气的时候,他们才感觉到我的存在,但我生气使得我自己很不舒服。然后,认为自己是纪律管理员的一个同学安排了一个集体离开教室的抗议活动,而我把它压下去。我说,班里的合作需要一定的自由,我希望以后再能合作,但现在什么都不行。对于我们班里的事情,我感到了很难过。
三年级的问题不可能发生得这个样子,因为他们还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每当我提醒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说“对不起”,只不过一会儿又忘掉自己。但五年级的学生对我有了着急的愿望,故意做错,故意给我看。因为我不明白,我只好增加了互相的不满足。我前年去年的活动班(六年级)看到我难过的样子就问我,而我只好回答“难过是因为上不好五年级的课。”我活动班的学生那么懂事,其他班是不是也寻找与他们同样的互相影响和改变的那种过程?
其实,无年级去年也做了一次活动,只不过不是我与他们做的。当时与五年级做活动的志愿者老师现在又觉得,我活动班的六年级学生对她不满,但五年级的学生合作得很好。学生是不是需要通过自己跟一个老师特殊的经历建立一种“老师只属于我们”的关系?我虽然旁听了五年级在去年的活动,但我当时却没有参与,于是也没有对学生发挥他们所愿望的信任和兴趣。但给学生带来力量的恰好是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他们怎么信任我呢?我感觉到,我当时仅仅去旁听不参与的行为造成了与权威相反的现象。
我们互相道歉之后,我觉得自己需要发挥幽默,而我认为,在我长期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时,幽默就会产生。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后边就经常在学生宿舍睡觉,然后,安排过集体离开教室的学生就跳到了我的胸怀上说“真爽”。这个“纪律管理员”也请了我周末两天到他的家,我就跟他的爸爸一起耙田,跟他爸爸交了朋友,也跟这个学生一起晕建筑木材从山下来。我感受到了这个学生的特点就是全心全意地投入,不管顺便失去了什么。我认为,如果与学生的关系不够,就会产生一些反意的道德观。虽然这两天改变了我,但我的爱还不够让我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行为行动起来。我的爱总是都会停顿,然后就有其他因素来干扰。
我去过这班几个学生的家,被他们照顾得很好。但这几个学生也没有了力量去阻挡自己自然玩脾的追求。他们告诉我:“你那样不断地关心我们,我们很喜欢,就更好玩。我们就是属于这里环境的那种只想去玩的小孩,我们需要你来打我们。”原来,我的提醒在他们的感受中是关心!我又告诉他们:“你们不是坏人,我不想伤害你们,我应该怎么对待你们?”他们跟我达成了协议之后就管好了自己,但其他学生被我批评,安静几秒之后,他们又进入到自己心里很急要暴露的心态。他们希望我严格地帮他们做到我所希望的事情,还有的学生就开始认为,我没有其他老师具备的惩罚权利。
在3、4和6年级上,我都能够以理解和幽默来建立直接的权威。我从我们4年共同生活的经历能感到每一个学生需要的不同对待,而学生也相信我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他们已经经历到了,我对精神的追求高于活得舒服的追求。他们很爱我并很欣赏我对他们的惩罚。我永远都回报不了他们对我的爱和信任。但在5年级上,我甚至都没能成为那些说过崇拜我的学生的权威。
但也有一天,一个五年级的男生对我说:“那个女同学弄湿了我的纸!”我就回答他:“我知道你跟女生有仇(特殊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个仇,也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女生非常地欣赏了我这一句话,心里就平安了。从而她们就很理解和支持我。还有另一个骂女生的男生被我明确地说是自己的错之后,下一天就感到我是他的依靠,就喜欢靠着我的身体。
另一天我问大家:“如果你们不改变你们的做法,我就需要改变我的。我要怎么改变呢?”他们就要求我来打他们,还有个别的控制不了自己的学生到前边来求我去打他的头。考虑满足的时候,我的心太痛了起来——我不能打。我就告诉他们,我需要他们的帮助,让每个人写下来我该怎么做。他们在信里表达的是,放弃了自己对自己的控制。有一个学生就这样表达了自己心理的矛盾:“我没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我从来没有怕过他,所以就乱七八糟做事。我知道,如果他发脾气,我就不会乱七八糟做事。为什么不发脾气?他这样就让我很悲伤(难过)。但如果他来发脾气,我也就请求他不要这样,只要我不乱七八糟做事就行吧。”
他们花钱也就这样控制不了,每个星期一把整个星期买糖的钱都花完了。他们不想乱,是因为感到在对不起我,但在他们的感觉中,乱就是一种自然自动启发的状态。他们也不理解自己的样子,但又控制不住自己。所以在信里,自己吵闹的学生希望被我打或被我扭耳朵,不吵闹的建议用“提桶冲厕所”的惩罚手段。冲厕所是为大家服务的,扭耳朵是不用说话的警告。
9岁之前的学生还不需要规则,他们对于权威的爱完全能代替所有的规则,而这种爱比规则更好。但9岁后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对权威爱的力量,所以才需要了规则。
所以,我们根据大家的意见就写下了下面的“五年级内部规定”,并让大家知道:如果情况改变,大家可以来修改这个规则。“老师用扭耳朵的方式去提醒吵闹的同学。如果第二次被提醒,该同学就要在下课后马上去冲厕所(每人5桶)。上课时离开教师的同学不必受提醒,都要冲厕所。”在我给他们写下的同时,学生在我的背后互相帮休整自己的态度,而整个气氛就像过了崇高节日那样。最后,在我还让他们决定桶数时,他们全班统一选择了我给他们提供的最高的惩罚数。在这时,他们自己给自己定的规则很有效。他们都非常地珍重,因为是他们自己想出的办法。
规则看起来是对大家都一样的,但其实不是,因为人本身都不一样。有的学生不把事情当一回事,马上又把它忘了。有的心理很强,被惩罚、被批评,很自然就能承受,很会接受。有的一般都不会影响到课题,但还是被惩罚时,他们很在乎,又愿意承受。最后一种是最难的:有一个学生,他什么时候都会非常地影响班里的发生,不断在影响他周围的环境,但被管、被惩罚的时候,他却承受不了,变得很固执又哭。影响别人最多的人往往是心理最弱的,他们没有承受的能力。这一个学生也属于那种因为自己承受不了就让别人承受(受他控制)的人。对这个学生,我一边不断地又幽默着地修整着他,一边爱着他。
到了下个学年,因为这种不公平,学生就把自己建立的规则淘汰掉了。大家都说是已经完成了任务,其实是没有。我就告诉他们,我不想监督,我都是相信着他们,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不是我强加给他们的规则。既然他们自己不支持(造假),那我继续扭耳朵也就没有了意义。
在什么时候都会有学生来骂同学,然后,被骂的就还手。这样的学生特别地弱,他们受不了被同学骂,也承受不了一般的学生都能承受的被碰等情况。不出问题的学生很强,我们都很难发现他们,因为他们自力去解决一切内在的困惑,不会把它暴露出来,不会把它强加给外界,不会让外界承受。这样的学生虽然都是吃亏的,但能承受,能吃亏就是他们的强点。
在一年之内,我还是没能建立他们盼望的权威。对小学生来说,规则或规定本身并没有什么力量,只有老师以他的权威才可能给小学生带来遵守规定的力量。我还是要学会作为我学生心中的理想人,作为他们通过情感和意志接受的、在他们情感和意志中的权威。然后,不要通过规则,而要通过美感让他们感到什么是对的。在他们提出问题的时候,这也意味着我不要寻找某说明来作为答案,而要把我的人格作为对他们问题的答案。只有完全相信自己答案的老师才可能作为学生心中的权威。
学生在寻找一些根据。所以,我需要让学生感觉到在我的背后存在的、比我高级的精神力量,需要让他们感觉到:因为我崇敬它,我就自由地去遵守这个力量。如果学生能感觉到我因为信任就自由地跟随着这个力量,他们也就能尊敬我。一个只相信自己的人没有什么咳尊敬的。所以,在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需要让他们感觉到:我给予的答案不是从我自己的头脑来产生的,我付出的力量也不是我自己制造的,而是从我背后比我高级的精神而来的。所以,我爱着这个精神。如果我仅仅从逻辑来找一些答案给学生说,他们就会感到我们的世界是空又无根据的,使得他们失去依靠和信任,进入混乱。
在下一个学年,新五年级班的学生就考验了我,看看我会不会为了自己的面子发脾气。在我不在乎自己的面子、只为了事情本身而反应时,他们就保密又自觉地下了他们自己的维持纪律的规定。
唯一长久有效的,是对学生内在的观察,然后让课堂和自己的态度都变成是一种对所观察事情的答案。只有这样,我才能让自己的爱进入到学生的心里去。所有对学生该怎么样的想象都不符合事实,都只能造成一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分墙”。在我能够用观察来代替我所有对学生想象的那一天,纪律的问题也就应该消失。
其实,如果我有一个让他们总是听话的办法,让学生应付我的要求,让他们参与我课堂计划的办法,学生就不可能跟我发生事情,从而也不可能克服困难,也不可能从事情和克服的过程中学到某才能。但在以后的生活中,只有学到了自己去克服困难的学生才可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不要想把他们特点和力量压下去的办法,否则的话,他们长大后也没有了建设社会的力量。更好的是利用他们的力量,让他们做些需要付出力量的事情。
再过了两年之后我就发现了:只要多年稳定跟学生合作,只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学生(允许学生的事情影响到自己的命),到不了3年,纪律的问题自然就消失。现在,我就能欣赏与学生互相信任的相处。也就为了我们自己的班要实现的梦想,大家一起做到了本来做不到的事。
谈谈人性化教育
——说得好啊!既然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的人性人生起着决定作用,那就探讨一下我们该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即教育问题。面对形形色色纷至沓来教育理念,哪一种是正确的呢?哪一种才最好呢?依我看很简单,无论什么事物都有它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其客观规律的做法就是最好的;教育的对象是人,则符合人性发展规律的教育就是最好的。那么,什么是人性呢?它有什么本质特征呢?
(1)人的本性和教育
人的本性在成年人身上很难析结出来,因为它被芜杂的表面现象所覆盖,要想看清它,得在刚出生的婴儿身上找。那么刚出生的婴儿有什么本质特征呢?吃,如狼似虎地吃,他要生存啊。若留心观察一下,稍微思考一下,不难发现,作为大自然的产物,人和动物、和自然界的所有生物的本性有相通之处:那就是生存,并发展壮大自己的种群;因此,他们都具备天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各种方式谋生存求发展,不然,就有可能亡群灭种,哪种生物愿意自取灭亡啊?人尤其如此。——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客观规律。
这时,回头再审视当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教育,我们就心明眼亮了:如果哪种教育保护并发展了孩子积极主动的本性,便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是人性化的教育,那就铸就了它永恒的成功;如果哪种教育杂以功利的目的而忽视孩子的本性,那就预示着它早晚要失败;如果是压制、打击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则本性就失去发展壮大的机会而使人生变得平庸颓废、黯然无光,这是对人性的戕害和毁灭。日日新的教育是以“爱、美、智慧、自由”为宗旨的,旨在创造一个美好的人文环境,首要的做法就是保护并发展了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天性,并初步品尝到其中的甘甜,闻到了诱人的芳香。各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你们品尝到了什么滋味呢?
殊不知,人的本性是非常美好的,孩子们积极主动心态常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积极性非常高涨,探索欲无比强烈,在他们眼里似乎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初生牛犊不怕虎”便是这种心态的生动写照;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会想出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当现实问题无法解决时,便会积极探索、主动求助,喷发出的热情犹如炽烈的火焰;这时,我们顺势点拨一下,便是符合了人性、符合了客观规律。因此,最好的教育就在我们身边这些点滴琐事之中,并非深不可测、遥不可及。——解决问题之后,孩子们绽放的是真诚的笑容,收获的是成功的美感,自然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而技巧的积累会带来更大的成功,伴随而来的是更大的喜悦和美感;这时,孩子们最需要的,是我们用“赏识”的琼浆来浇灌,无论他做的事情是多么不起眼。这样,本性之根就会迅速成长为一棵挺拔的大树,树上绽开的是灵性之花,结出的是累累智慧之果。您不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吗?赏识就是最好的教育招数之一……
(2)本性的特点和教育
招数之二、之三呢?这得益于对人的本性特点的深刻认识。那么,本性有什么特点呢?它具有蘖生性和攀升性。
所谓蘖生性是指主动地分蘖、生长,生化出不同的分支,抢占有利于自己生存的空间。如植物会尽量地分枝发叉,努力面向阳光,野草中的抓地秧、抓地虎表现最为明显;如动物要抢占地盘或变化伪装,为了更多地获取食物,老虎自有它的领地,狡兔也有三窟;人呢,则是学会各种技能谋求生存,以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这种蘖生性是不断变化的,是有一定规律的;孩子们的蘖生性是很强的,表现为各种强烈的心理欲望,简直是欲壑难平(并非贬义);没见过孩子们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喜大悲吗?这时,我们又该怎么对待呢?能正确地对待便是最好的教育。1、说实在的,孩子们急剧膨胀的心理欲望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我们首先应该给予精心地呵护。怎么呵护呢?给他们以足够大的心理发展空间,即自由;给予他们心理上和行为上足够多的自由便是最精心的呵护,能把握好这个“足够多”的分寸,使孩子的心理得到充分发展,便是管理的艺术、最好的教育。2、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没有什么人生经验,强烈的心理欲望会使他们对外界信息兼容并包、是非不辨,这就需要我们在给予自由的同时帮他们把关,真善美的东西、良好的习惯就加以强化,假恶丑的东西、臭毛病就予以弱化,直至消失;能把握好强化、弱化的内容和方法,使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便是管理的艺术、最好的教育。3、提高我们的素养,为孩子们创造美好的人文环境,让孩子们沐浴在暖阳和风细雨之中,滋长出美好的人性并加以传播。
所谓攀升性是指生物会自觉地作出选择和修正,朝着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方向迈进。如植物会自动地直立或弯曲、脱皮落叶、开出各具特色的花朵、结出各式各样的种子等;如动物会冬眠、迁徙,各有各的组织形式和狩猎技巧,甚至会自我治疗;人呢,更加理智,随时会有感觉感悟、作出比较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愤努力,表现出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免疫力。这种攀升性是一个过程,需要长短不一的时间。在孩子们积极主动的人性中,都有向善向美的一面,而生活中的表现却是是是非非,这些“是”和“非”的形成和转换都需要时间;——人摔倒了会爬起来的,浪子回头金不换。
因此,在教育管理中,我们千万不要被那些“是是非非”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好的做法是:1、要有足够的耐心,学会放手,还以自由,给孩子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攀升的机会。这种耐心源于对孩子的尊重,尊重表现为承认,即对孩子的一切感觉首先表示承认再说,哪怕在我们看来是极不恰当的想法。这样,我们和孩子们之间的亲情会变得浓厚,我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也会加重,这时,管理会变得得心应手、事半功倍,甚至孩子们会主动地“登门求教”,这样的教育效果您不觉得很理想吗?2、学会延迟满足。对于孩子们所谓的“非”和“求教”(或需要)不要急于表态和指点,为的是尽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获得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个“复杂的心理”就是聪明和智慧的基础。再者,教训要比经验深刻,挫折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但也要把握好“度”,等孩子们努力之后,再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如此说来,如果给孩子讲个故事,是讲完整好呢还是讲半拉好呢?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最好的教育就在我们身边。3、表扬、批评、赏识、惩戒、自由、拘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应该把握一个“度”,以触动并激发孩子们积极的心理活动为宜。如夸奖本来是好事,但夸“皮”了也未必是好事;如孩子打碎了家里珍贵的古玩后,精神非常紧张,这时我们不但不能责备,反而应该安慰,表达一下惋惜之情就行了;犯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点到为止、留有余地,这是批评的艺术,千万别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4、经常地顺势给孩子以美好的期望,调动他们积极的心理活动,助他们形成发奋的动力,千万别拔苗助长。其中的“顺势”便是教育的艺术。5、孩子们的心理本来就是稚嫩脆弱的,所以,无论发生什么事,尽量别影响削弱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削弱心理发展就是在削弱天赋,从而造成天赋递减;天才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扼杀的。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为要,我们要学会:关注而不是干涉(这是爱的表现),学习而不是抄袭(取其精华),思考而不是幻想(去其糟粕),想辙而不是折腾(结合实际、创新方法)。
(3)孩子们的表现特点和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常常表现出一系列行为上和心理上的特点:感性认识发达,则想象力丰富、喜欢多变的形式、记忆力特别好、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善于模仿、好忘事、实话实说……理性认识欠缺,则规则规律意识淡薄、不喜欢被限制、是非不明、从众心理强、合作意识淡薄、情绪波动大、自理能力欠缺、粗糙莽撞……自我为中心,则自私欲强、争胜心强、好恶分明、喜欢被夸奖、容易受伤害、心理脆弱、容易依赖、任性……
——孩子们的内心好像是一座空荡荡的大仓库,刚刚放进去的一点东西用不着分类整理,为生存计,急需填充货物,所以才有以上诸多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特点。这些表现和特点都是从人的本性中衍生出来的分支,是人生历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又一环,没有褒贬之分;所谓的好与坏是我们的经验评判,成年人极容易犯“刻板效应”的错误。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各种特点会不断变化、转化,此长彼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关注、引导这些变化,把孩子们的人性引向美丽与辉煌。
欢迎光临 LEAD阳光 (http://ygclub.org/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 |